劉學箕,約公元1180年前后(宋光宗紹熙時期)在世,字習之,建寧府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子翚孫,玶之子。恬于仕進,飲酒賦詩自遣。年未五十,移家筑室南山下,自號種春子。家有堂曰「方是閒」,因又號方是閒居士。工文章,劉淮嘆其「筆力豪放,詩摩香山之壘,詞拍稼軒之肩」。有《方是閒居士小稿》二卷傳世。
池萍 其一 宋 · 劉學箕
一番雨過一番多,間挾晴風漲綠波。
柳絮吹殘游跡在,謝池點點是陽和。
一番雨過一番多:描述了雨后的池塘中,浮萍隨著雨水的增加而不斷增多的情景。“一番雨過”指的是一次降雨過后,“一番多”則形象地描繪了浮萍的增長態勢。
間挾晴風漲綠波:緊承前句,描繪了雨后初晴時,微風吹拂水面,使得池塘中的綠波蕩漾的情景。“間挾晴風”指的是雨后的晴天伴隨著微風,“漲綠波”則形象地描繪了水面因風吹而起的波瀾。
柳絮吹殘游跡在:描繪了柳絮隨風飄散后,部分柳絮仍留在池塘水面上的情景。“柳絮吹殘”指的是柳絮被風吹散后的景象,“游跡在”則形象地描繪了柳絮在水面上的痕跡。
謝池點點是陽和:以“謝池”為典,暗指池塘中的點點浮萍與柳絮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溫暖和諧。“點點是陽和”則形象地描繪了池塘中浮萍與柳絮在陽光下閃爍的景象,寓意著春天的溫暖與生機。
池萍其二 宋 · 劉學箕
竹籬茅舍去相安,誰與移根入畫欄。
盡道重簾妨暖日,疏枝卻得護春寒。
首句:“竹籬茅舍去相安”描述了浮萍(或某種植物,詩中雖以“池萍”為題,但此句并未直接點明是浮萍)在竹籬茅舍旁自然生長、安然無恙的情景。這種描述營造了一種寧靜、質樸的田園氛圍。
次句:“誰與移根入畫欄”提出了一個疑問,即是誰將這些植物從它們原本生長的地方移植到了精美的畫欄之中。這里可能暗含了對人為干預自然生長規律的反思或批判。
第三句:“盡道重簾妨暖日”描述了人們普遍認為厚重的簾幕會阻擋溫暖的陽光。這里可能是在比喻某種障礙或束縛,使得原本應該享有的溫暖和光明被阻擋在外。
尾句:“疏枝卻得護春寒”轉折之筆,指出雖然重簾妨礙了暖日,但稀疏的枝條卻能在春寒料峭時提供保護。這里可能是在表達一種辯證的觀點,即某些看似不利的條件或環境,在某些情況下反而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池萍 其三 宋 · 劉學箕
風標漫與萬花殊,可有塵埃染得渠。
把住瓊枝相晤語,只疑身在玉堂居。
首句:“風標漫與萬花殊”詩人以生動的語言刻畫出萍藻與萬花截然不同的風姿。萬花絢爛多彩,而萍藻則以其獨特的清新脫俗之姿展現于世人面前,凸顯了萍藻的獨特魅力。
次句:“可有塵埃染得渠”詩人以反問的口吻進一步凸顯了萍藻的高潔品質。在塵世的喧囂中,萬花或許難免受到塵埃的沾染,但萍藻卻如同超凡脫俗的仙子,保持著自身的純凈與高雅,塵埃豈能染指?
第三句:“把住瓊枝相晤語”詩人通過“把住瓊枝相晤語”這一動作,將人與萍藻之間的情感聯系巧妙地表達出來。瓊枝,喻指萍藻的美麗與珍貴,詩人仿佛在與萍藻進行心靈的對話,共同分享著這份寧靜與美好。
尾句:“只疑身在玉堂居”詩人通過置身于華美宮殿的遐想,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沉醉與熱愛。在詩人的筆下,這片生長著萍藻的池塘仿佛變成了一座仙境般的宮殿,讓人流連忘返。
登西樓懷湯損之 宋 · 劉學箕
楊柳飄飄春思長,綠橋流水繞宮墻。
碧云望斷空回首,一半欄干無夕陽。
首句:“楊柳飄飄春思長”楊柳的輕柔飄動象征著春天的氣息和綿長的離愁。詩人通過描繪楊柳的形象,表達了對春天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暗示了對遠方友人的深深懷念。
次句:“綠橋流水繞宮墻”詩人站在西樓上,眼前是碧綠的橋梁和潺潺流水環繞著宮墻的景象。這一描寫不僅增添了空間的廣闊感和寂寥感,也進一步烘托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別緒。
第三句:“碧云望斷空回首”詩人仰望碧藍的天空,只見白云悠悠,卻不見所懷念的人。這里的“空回首”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無盡的期待,同時也透露出一種無奈和失落。
尾句:“一半欄干無夕陽”夕陽的缺失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孤獨的氛圍。詩人通過這一描寫,不僅表達了對相聚不再的哀傷,也進一步強調了內心的寂寞和離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