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交替,反映著五行之氣的變化,春木為少陽,其數為七。夏火為老陽,其數為九。秋金為少陰,其數為八。冬水為老陰,其數為六。從七到九,就是從春季到夏季,是陽氣增長的過程。從八到六,就是從秋季到冬季,是陰氣收斂的過程。
陽氣的增長過程不斷發散和擴大,陰氣的增強過程不斷收斂和下沉。陽升的起點在七,終點在九,陰沉的起點在八,終點為六,所以七上八下,反映著氣的上升與下沉。七是陽氣上升的起點,為老陰生少陽。從陰至陽,就是祖先復生,于是七為復生之數。
所以新年的第一個逢七之日,就人日節,也就是人的生日。七為少陽之木,顯現于立春節氣,是陽氣的開始,也是陰氣的盡頭,于是立春前一天為水絕日。水絕而木顯,季節到春。因此陰氣的盡頭,就是人的開始。
立春節氣是寅月的開始,所以人生于寅。此時少陽顯現,則地氣升騰,天氣下降,兩氣相合,萬物生長,也就是天地之氣相合,萬物繁衍生息。雌雄之氣相合,新生命誕生。人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以任脈為陰,督脈為陽,兩氣交匯之處就為人中。
所以人中之位,就是天地之氣的交匯之處,也是陰陽之氣的相合之位,兩氣相合,新生命誕生。因此人中深長寬,也就等于兩氣交合完全,則繁衍生息的力量強旺,生命力頑強。正如老話所說:人中深長寬,子孫排成班。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
人中越長,臉就越長,臉就是面,面長則人中長,人中長則壽長,于是人日節要吃面條,是以長長的面條來形容人中很長,也就是壽長,被稱為長壽面。此時顯現的少陽之氣為木,木氣生長需要水和陽光,于是人日節的面條,有湯也有面,其日宜晴不宜雨。
書云: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樣菜為羹,謂之七寶羹。人無子者,至人日,夫婦同于富人家盜燈盞,安于床下,則當月有孕矣。其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則人民安。正月初七人日節,七種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燈。人日七樣羹,食了人人生,都是一種美好的寓意。
數字從一到十,九為最大的陽數,十為陰數的終點。陽數為天,陰數為地,陽數的頂點為九,就是最高的天。陰數的終點在十,就是最遠的地,于是就有了“九天十地”的說法。所以正月初九為天日,正月初十為地日。
陽氣的頂點,就為老陽之火,代表最高的天。人們眼中的老天爺,就是風雨雷電,雨雪霜露的掌管者,決定著四季的風調雨順。于是人們就想象出了一個可以掌管自然現象的人,那就是玉帝。所以玉帝就是上天的代稱,也就是天上最高的人,其數為九,乃火旺之象。
所以玉帝生于丙午歲正月初九午時,住在九重天,為火旺之象。書云: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于一,而極于九,原始要終也。玉帝為火氣的頂點,而火氣的源頭在太陽,于是玉帝的兒子就是太陽,也就是金烏。
玉帝就是上天的代稱,是陽數的極點,為純陽之火,其數為九。正月初九天公生,也就是玉帝的生日,兩者是一樣的。天日純陽,火氣強旺,水能滅火,所以正月初九天公生,宜晴不宜雨。而正月初十為地日,地日純陰,則宜雨不宜晴。
大地的精華為石頭,石頭風化而成土,所以正月初十,也是石頭節。人們在這一天,不搬動石頭,不推磨,不舂米等。并用石板凍在瓦罐上,在初十的早晨,抬著瓦罐四處游走,若石頭不落地,就寓意著年景較好,是以當日的氣場,來判斷年景的一種方法。
所以正月初七,少陽初生,為人日節,以水和面條增福增壽。正月初九天公生,也是玉皇誕,為陽氣的頂點,純陽之火,不宜見水,宜晴不宜雨。正月初十為地日,也是石頭節,氣場純陰,宜雨不宜晴。
地生萬物,萬物的精華就是人,大地的精華為石頭,于是就有了“石頭生人”的說法,所以地日也是祈子之日。比如大禹的兒子,就是石頭裂開而出生的,取名為啟,就像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一樣,反映著古人對石頭的崇拜,對繁衍生息的崇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