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波在電腦前審核數據。
杜海龍(右一)和同事一起現場普查。
蘭會才(左二)同專家交流問題。
冬日的臨汾,寒氣襲人。對于時下正在進行的山西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工作來說,實地調研階段刻不容緩,況且沒有茂林豐草的視線遮擋,遺址遺跡、古建石刻等都裸露出來,普查得以更好進行。從春暖花開到夏日炎炎,再到天寒地凍,文物實地普查工作已過半,臨近年關之際,“四普”工作也依然如火如荼地展開著,走進基層,你會發現老中青配置的工作隊伍,成為臨汾市文物普查工作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60后,身經百戰
洪洞縣的郭洪波,是堅守在文物“四普”工作中的一個老文物人了,兩年后他就要退休了。1990年,他從山西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后,回到洪洞老家,參與山西省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掃尾工作,自此開始他一生的文保事業。30多年過去了,他又加入到“四普”隊伍中恪盡職守,時光如梭,但文博人的初心卻未曾改變。
在此次“四普”工作中,臨汾共有5位包市專家,田建文、王春波、盧寶琴三位教授都是60后,他們奔走在臨汾鄉野山溝,從地下古墓葬到地上古建筑,術業專攻,推動“四普”工作嚴謹高效開展。他們回憶,“二普”時候騎著自行車跑野外,“三普”時租“三蹦子”普查,路不好,經常住在村民家,桌椅板凳一拼就是一張床。到了“四普”時,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普查工具、軟件等各方面條件都有提升了,無人機、RTK等先進設備,讓普查成果高效、精準又安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從“二普”到“四普”,橫跨45年,這批60后文物人言傳身教,風塵仆仆,仍堅守在文物一線發光發熱,這是對事業的守望,更是延續。
70后,身先士卒
在“四普”工作中,有這樣一批人,有他們帶隊,領導放心,下屬安心。隰縣的杜海龍、永和的劉永紅、霍州的劉樹偉等這批70后,大多是各縣“四普”隊伍的領頭羊,他們參加過“三普”工作,對本地文物如數家珍,像一本行走的活地圖,很多藏匿在山溝溝里的文物偏僻難找,但他們卻一清二楚,有他們在,普查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在隰縣,普查隊員杜海龍想要去尋找一處遺址,汽車只能開到山腳下,要想找到遺址,只能徒步爬盤旋的土坡。他講到,這樣“跋山涉水”的路程對于普查隊員來說是常態,因為像隰縣、大寧、永和等這些山區,很多文物在山上,只能靠徒步才能采集到數據。尤其是冬天,晝短夜長,一天只能去一個地方,去時就得帶上充足的干糧和水,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遇到晴天還好,普查過程會相對順利,要是在下山的過程中恰逢下雨,路面坡又大,泥地很滑,沒啥爬山經驗的年輕人們就都滑倒了。這一段段山路,杜海龍爬要一邊前進,一邊教年輕人怎么在泥地上行走,這種教授,又何嘗不是一種傳承?
80后,中堅力量
如今,活躍在“四普”一線的中堅力量,大多集中在80后。他們在朝氣蓬勃的年齡也曾參與過“三普”工作,擁有一定的普查經驗。襄汾的蘭會才、翼城的石磊、侯馬的王濤、曲沃的張慶奎、安澤的丁寧以及楊曉芳、史君兩位年輕的包市專家等,作為“四普”主力軍,他們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沖在前、頂上來。
野外作業,這批中堅力量是妥妥的“六邊形戰士”,他們要懂得打點、飛無人機、拍照;室內作業,他們要會畫圖、進行文物描述、整理資料……對他們來說,“四普”只是文物保護事業中的一部分,大多數時候他們還要完成自己本單位的本職工作,經常忙得分身乏術。
襄汾的蘭會才,大家都叫他“蘭鐵人”,這個稱號源自“三普”。同事們回憶,“三普”時的蘭會才,一心撲在工作上,除了吃飯喝水,其他時間都在工作,一天就睡兩三個小時。那時的他不善言談,但說起工作來滔滔不絕,愛學習、愛鉆研,每次見到他都在琢磨工作。在“四普”中,蘭會才肉眼可見地變老了,普查剛開始時,他的頭發灰白,半年過后,他的頭發更白了。細看參加臨汾市“四普”工作的80后,幾乎有一大半人已是頭發灰白。
90后、00后,發榮滋長
褪去了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澀,學著老同志的樣子逐漸扛起工作重任,這批90后文物工作者正在奮力成長。他們在工作中繼承了前輩們堅守匠心的精神,也能快速學習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先進的電子產品、科技軟件等對他們來說不在話下,在“四普”工作中逐漸成長為不可缺失的得力干將。
在臨汾的17個縣市區,文保隊伍正在吸收新的血液,00后逐漸上崗,值得期待的是,兩年后,第一批文物全科人才即將到來,他們是在高中畢業后,以文物全科人才的身份進入山西大學考古專業,進行定向培養,畢業后回到當地文保中心直接參加工作。在“四普”工作中,這批文物全科人才利用假期跟著前輩踏訪山川村落,開展實地作業。從學校到實地的轉變,他們很快適應。在老同志們的口中,他們是專業素質高、學習快、干工作高效的靠譜年輕人。在理論中實踐,在艱苦中淬煉,“四普”為這批年輕人提供了機會和平臺,也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種子。
作為全省文物較多的城市,臨汾市的8300余處的文物正在“四普”中被重新定義。從60后到00后,老當益壯的老文物人,帶著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托舉起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才俊,這支“老中青”并行的龐大隊伍,在臨汾文物保護的道路上抱團前進,而文物“四普”,也是代代文保人薪火相傳的有力見證。
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 通訊員 王雅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