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予的將軍,都是從硝煙彌漫的戰場走來的,貫穿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艱苦卓絕又輝煌壯麗的歷程中,經歷了無數血與火的考驗,他們戎馬生涯中,以勇猛著稱者,征戰沙場戰功赫赫,都是戰場上的佼佼者,槍林彈雨下的幸存者,在大仗、硬仗、險仗、惡仗的磨難中傳奇般的誕生。這里介紹一位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三次被敵人包圍,憑借著機智勇敢脫險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名叫李彬山。
李彬山,原名禮山、斌山,1912年出生于湖南平江謝江張家沖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十多歲的時候就參加了當地的農民運動,隨后加入了組織,加入紅軍后,被分配到湘鄂贛蘇區的紅十六師工作,先后擔任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務,不久后,李彬山被任命為湘鄂贛軍區游擊隊政委,他也參加了反“圍剿”戰斗。
湘鄂贛根據地的主力紅十六師,其前身是紅十六軍,當時編入隸屬紅六軍團編制,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這支部隊奉命留守根據地,縮編為紅十六師,這支隊伍在與上級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堅定自己的信念,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紅十六師的主要活動區域是湘鄂贛邊區,這里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處的大幕阜山區,大山綿亙數百里,地勢非常險要復雜,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古木參天,正是打游擊的好地方,全境縱橫三百多里,縱長一千多里,這個地區的人民,一直是在革命的烽火中與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
剛開始的時候,紅十六師在湘鄂贛邊區打了不少勝仗,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在平江縣南江橋、中坪痛擊敵人一個旅,俘獲500人,史稱“虹橋大捷”。然后,紅軍乘勝出擊,相繼恢復和開辟平(江)修(水)通(城)根據地,一舉摧毀敵軍在湘鄂贛游擊區邊界構筑的碉堡封鎖線,向鄂東南行動。此時,敵人大為恐慌,調集數十個團的重兵十多萬敵軍步步緊逼,層層包圍,分布湘鄂贛,“進剿”以平江虹橋為中心的游擊區,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決定轉移到幕阜山麥市一帶,史稱“麥市突圍”。
這是一場非常艱難而且實力懸殊的突圍之戰,為了防止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部隊大都是晚上行動,要求大家突圍時要不說話、不掉隊,不吸煙、不開手電。然而,還是被敵人發現,此時,敵人恃其優勢兵力,以堡壘為掩護,以猛烈的火力交叉射擊,彈如雨下。接著,敵人從后面包抄過來,象瘋狗似的亂叫亂竄,我英勇的紅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勇敢殺敵,一時損失慘重,形勢十分危急。
李彬山跟隨部隊行至云居山的峽坪村后鵝公包,被強敵包圍,原來,敵人得知紅軍要經過此地去省委駐地,派重兵在此堵截,敵第九十八師等在此扎下口袋,將部隊團團包圍,鵝公包四面八方都是敵人,戰斗異常慘烈,槍聲、爆炸聲響成一片,子彈“嗖嗖”亂飛,打得樹葉紛紛下落,部隊被壓在小小的鵝公包山上,情況萬分危急,部隊傷亡很大。在大家的奮力拼搏下,部分人馬總算順利地跳出了包圍圈。但還是犧牲了不少的指戰員,李彬山總算是突圍出來。后人為紀念這次紅十六師激烈的戰斗,特賦詩一首:百戰無如此戰豪,松聲不若殺聲高。嶺頭楓葉紅如火,可是當年血未銷? 以示深切緬懷。
隨后,這支留守紅軍前仆后繼,在當地堅持游擊戰達三年之久,紅十六師終于保存數百精英,保存和發展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后來從湘鄂贛邊游擊區改編成抗日勁旅新四軍一支隊第一團,作為留守紅軍,李彬山也接受改編,成為一名連指導員。此后李彬山參加了蘇北地區的反“掃蕩”戰斗,鞏固與發展了蘇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后屢立戰功,晉升為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
1941年春,李彬山擔任新一團政治處主任,駐守南隴的峨嶺一帶,位于軍部駐地云嶺的正北方,當時他率團奉命出發東進,擔任整個部隊的左前衛,在離開峨嶺第二天,然接到向東南移動的命令,這一年皖南的冬天,漫天風雪,滿山滿谷填滿了白雪,隊伍頂風冒雪,踏著泥濘的山路行軍。途中,發現隊伍必經的道路兩側情況異常,隱約見到頑軍已經在路卡、隘口、山頭布置了部隊。果然,當他們準備戰斗的時候,頑軍幾乎是同時從前后左右的山嶺、路口、道卡向我們發起進攻,來勢相當兇猛,此時才發現,新一團已經陷入了數倍敵人的重重包圍。
此時,團領導看到這情形,只有沖出包圍圈,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一面指揮部隊占領至高點,對頑軍進攻反擊,一面尋找包圍圈的薄弱環節,在眾寡懸殊的重圍狀態下,前提是三個營必須保持著完整的建制,有條件捏成一個拳頭,形成一股力打出去,只有給敵人重大的殺傷,才能成功。
部署完畢后,新一團向榔橋河岸駐守頑軍發起了猛烈的沖擊,打得敵人有些措手不及,僅半天多的工夫,奪取了幾個有利的山頭,為隊伍開辟了前進的道路,深夜,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因雨而成的一股股小溪,從山嶺的高處流向周圍的山谷,黑沉沉的夜幕下,伸手不見五指,我軍必須在晚上的時候進行轉移,才能沖出重圍。
然而,沒有走多遠,又發現前面的路被另一支敵人的部隊占領,此時,經過幾個晝夜的戰斗,傷亡人數增加,電臺被打壞,一營完成任務后和團部失去了聯系,使我軍在艱難的處境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難,這個時候,敵人又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炮聲槍聲就從四面八方響起,為了打退敵人的囂張氣焰,李彬山到最前沿去直接指揮戰斗。
此時,幾位團領導也身負重傷,部隊已經打了好幾天,戰斗人員越來越少,特別是給養已斷,彈藥嚴重不足,同上級聯系完全中斷,同友鄰部隊失去聯系,成為一支孤軍,更為艱難的是人生地不熟,路程也遠,還有幾條大河阻隔,頑軍四面八方云集,后果難料。此時,毅然決定沖出去,即使部隊沖散分開打游擊。隨后,他率領隊伍,冒著雨雪飄灑在山山嶺嶺,發起了絕地求生的戰斗,猛烈地向敵發起連續進攻,短兵相接,肉搏相拚,有的戰士子彈打光了就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有的戰士刺刀拚斷了,高舉起鐵鍬向敵砍去,終于沖出了包圍圈。在李彬山等團領導的正確領導下,成為皖南事變中沖出來的較大的一支隊伍。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李彬山任團政委,這一年冬天,李彬山率領2個連的部隊在溧陽一帶執行任務,有一天傍晚他率部宿營在該縣的一個叫做清水塘的村子。溧陽南京偽政府只有幾十公里之遙,同被日寇占領的上海、杭州的距離也很近,溧陽是新四軍在蘇南、皖南地區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游擊區,我軍頻繁打擊日偽軍,拔除據點,搶奪物資,破壞滬寧鐵路線等方式,攪的日偽軍坐臥不安。日軍對新四軍恨之入骨,多次掃蕩毫無效果。
為此,日軍想出了一條毒計,用卑鄙的手法,利誘個別民族敗類當漢奸,提供新四軍的活動信息,就給大量的金錢,為此有些見利忘義之人為了高額賞金,為虎作倀,充當鷹犬和爪牙。雖然新四軍在當地建立的各級抗日組織采取了嚴密的措施,嚴防各種信息走漏。但是,個別時候還是百密一疏。這不,團政委李彬山率領的2個連的戰士們,到清水塘宿營的消息,還是被無孔不入的漢奸打探到了,便把這情報給了日軍。
這天晚上,比我軍多幾倍的日軍,攜帶迫擊炮和數十挺輕重機槍,水陸兩路,齊頭并進,分別從溧陽縣的別橋、玉華山、棠蔭、金壇縣的薛埠等地向清水塘包抄過來,妄圖一舉消滅這支隊伍。當發現日軍的包圍圈之后,李彬山決定避敵鋒芒,當機立斷突圍出去,保存有生力量,才是上策。
這時,狡猾的日偽軍已經把他們突圍的方向,清水塘河北漸漸合圍起來,并架起了重機槍,封鎖了突圍的道路和河面,硬拼肯定是得不償失。李彬山馬上命令部隊沿河岸轉移,憑借熟悉地形盡快找到通道,剛走過幾千米,就看到河中有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絲毫不顧及身邊嗖嗖的子彈,劃來了幾條小船,叫著快上來,快上來。李彬山馬上命令指戰員們撤出戰斗。
由于船上裝不下這么多的人,為了節約時間,不會游泳的都上船去了,李彬山帶頭跳進河里,向對岸游過去,戰士們也一個接著一個下了河游到了對岸,全部脫險,經過李彬山和戰士們的頑強阻擊,雖然犧牲了許多指戰員,但是卻以血肉之軀,保證了機關人員的安全轉移。日軍撲向村子里,也沒有得到他們所想要的。
抗日戰爭的勝利,李彬山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李彬山先后擔任了師副政委、政委等職務,參加蘇中七戰七捷、魯南、平漢、睢杞、淮海等戰役和浙東剿匪。建國后,任軍政治部主任,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獲朝鮮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回國后,擔任軍副政委,上海警備區副政委。1955年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可惜的是,晚年時,李彬山犯了錯誤,原因是參與了一些不應該參與的事情,后被收回一級勛章。1995年,李彬山離世,終年8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