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鐵路每一根枕木下都埋著一名華人,這不是夸張,這是事實。”在電影《唐人街探案1900》中,周潤發飾演的唐人街大佬白軒齡,在聽證會上慷慨陳詞,據理力爭,陳述了鐵路華工對美國的貢獻。
回顧真實歷史,我們不難發現,19世紀中葉,無數華工遠渡重洋來到美國,他們頂著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參與了美國鐵路的建設。正是這些華工們不屈不撓、揮灑血汗的辛勤付出,鑄就了美國鐵路昔日的輝煌。那時的美國鐵路,是世界矚目的焦點,逐漸延展的鐵路網絡如同毛細血管般,將整個北美大陸緊密相連。然而,時至今日,美國鐵路的狀況卻令人堪憂,頻發的事故與昔日的輝煌歷史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不禁讓人們產生疑問:美國鐵路何以衰敗至此?
描繪美國擴張的油畫《美國前進》,可見鐵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國政府介入鐵路監管
將時鐘撥回到大約兩個世紀前,以斯坦福和科利斯·亨廷頓為代表的鐵路大亨呼風喚雨,催生了諸多腐敗和壟斷:鐵路公司間相互串謀,收取高額運費……農民不堪其擾,開始呼吁政府加強對鐵路運輸的監管。許多州也陸續通過法律,試圖打擊鐵路公司的壟斷行為,但這些法律只在各州境內有效,對跨州的鐵路運輸活動鞭長莫及。
此時,成立于1867年的格蘭其運動發揮了效果。在內戰后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南方,農民們抱團取暖,以共濟會為模板,建立名為“格蘭其”的農業互助組織。該模式迅速傳播至西部,從而使農民的聲音成為全國性的代表。格蘭其組織多次游說聯邦國會,要求通過全國性的鐵路監管法律。他們十余年的努力最終在1886年收到成效,國會于當年立法,成立州際商業委員會,要求鐵路公司公開運費標準,禁止區別對待大客戶和小客戶,這標志著聯邦政府首次對鐵路進行監管。
在運費之外,鐵路安全也成為外界所關注的問題。火車出現后,它那遠快于馬車的速度和更大的載客量在提升運輸效率的同時,也導致了更多的傷亡。鐵路安全規程是在一起起事故的血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起先,改善安全狀況的努力留待各鐵路公司自行完成,但隨著跨州鐵路網絡的發展,聯邦政府必須介入鐵路安全事務。
1867年12月,一列火車正在紐約州急速行駛。受天氣影響,火車已晚點了兩個多小時,司機加快速度,努力追回失去的時間。突然間,最后一節車廂脫軌,剎車系統無力阻止車廂的滑落,車廂內的火爐引發火災,將乘客活活燒死。事故的罪魁禍首是火車車廂采用的折中車輪寬度設計,以適應不同鐵路公司的軌距,這極大影響了火車的穩定性。事故發生后,美國統一了鐵路軌距,并改進了剎車和取暖裝置。
1876年,同樣是在深冬,位于俄亥俄州阿什塔布拉河上的一座鐵路橋梁垮塌。正在開車過橋的火車司機聽到一陣巨響,接著感到有股力量將火車往下拉。除火車頭外,整列火車都墜入河中。與9年前的事故一樣,車上的爐火與油燈再次點燃了車廂,乘客們的哀嚎震天動地。事后,調查該事故的俄亥俄州立法機關特別委員會起草了一份法案,要求制訂橋梁設計的相關標準,但州立法機關無動于衷。
此類造成重大傷害的火車事故只是鐵路運行風險的冰山一角。對在鐵路工作的工人來說,日常的危險無處不在。每節車廂間的連接與脫鉤都需人工完成,設想一下,兩節重量極大的車廂相互靠近,工人卻要站在其間,確保兩節車廂的插口吻合,進而插入螺栓。一旦掌握不好時機,輕則失去手指或手掌,重則被車廂擠扁,小命不保。此外,當列車要減速直至停穩時,剎車工需爬上行進中的火車車頂,從一個車頂移動到另一個車頂,設置好每節車廂的手剎,即使刮風下雪也是如此。可以想見,稍有不慎,腳底不穩,便可能從車頂墜下,非死即殘。當時,就危險程度和死傷概率而言,鐵路工人是僅次于礦工的。
風雨無阻的剎車工。來源/自維基百科
直至1886年,新成立的州際商業委員會獲得了調查鐵路事故的權力,這標志著聯邦政府在介入鐵路安全事務方面的重大突破。時任依阿華州鐵路專員的洛倫佐·科芬呼吁國會在此基礎上立法,改善鐵路工人的工作條件。科芬早年致力于推動農民互助組織的成立,因此對鐵路公司的貪婪早有切膚之痛。后來在鐵路工人養老院,他又見多了因為事故失去肢體的鐵路工人,聽多了關于剎車工的悲慘故事,并清楚鐵路公司之所以遲遲不采用更為安全的新技術,完全是出于減少花費的考慮。
在科芬十幾年的努力下,1893年,經由國會立法,鐵路安全事務也正式從各州政府轉移至州際商業委員會進行監管,并且同時制訂了一系列新的鐵路安全規范,例如要求火車車廂裝備氣動剎車和自動掛鉤以減少充滿危險的手剎的使用,同時停止使用人工進行掛鉤和脫鉤工作。這成為日后國會不斷制訂法案、介入鐵路安全事務的起點。
在監管安全事務外,美國政府甚至介入了對鐵路公司規模的管理。1902年,美國政府以涉嫌壟斷為由,向法院起訴,阻止了三家鐵路公司的并購計劃。相關鐵路公司一路上訴到最高法院,仍舊以敗訴告終。然而,美國政府對待鐵路公司的態度很快又將發生變化。
美國鐵路遭遇的挑戰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宣告成立。五年后,福特T型轎車正式亮相,這款操縱簡單、售價相對低廉的汽車一下子吸引了人們的目光。1913年,流水線出現在福特工廠中,傳送帶將一個個車框向前推送,工人們將各自負責的零件依照工序安裝到車框上,一輛輛福特汽車就這樣走下流水線,走進千家萬戶,并沿著政府新近資助修建的公路駛向全國各地。
就在福特汽車公司成立的同一年,在北卡羅來納的基蒂霍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的飛機飛離地面。盡管這次飛行只持續了12秒,卻標志著民用航空的起點。11年后,佛羅里達州便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條定期客運航線。鑒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展示了空中力量在戰爭中的潛力,美國政府戰后通過提供郵政運輸補貼和建設機場,扶植航空業的發展。
美國政府的“移情別戀”,導致運費仍受州際商業委員會限定的鐵路公司處于不利地位。此外,美國社會也對一戰時期鐵路運輸的混亂與無序記憶猶新,大量軍用物資無法及時運往港口,原本應被送往工廠的原料在車站積壓成山,時任總統威爾遜動用國家力量接管鐵路,方才有所改善。有鑒于此,1920年國會通過法案,在將鐵路返還給私人公司的同時,要求州際商業委員會制訂方案,促進地區內部鐵路公司的并購與整合,以增強它們的盈利能力。
州際商業委員會將此事委托給任教于哈佛大學的政治經濟學家威廉·Z.瑞普利。此公對鐵路事務毫不陌生,早在1900年便參與了鐵路公司與煤礦公司間的談判,后又出版了一本討論鐵路公司運費設定的著作,并在一戰期間幫助解決鐵路工人罷工問題。瑞普利歷時三年,完成報告,建議將美國的地區性鐵路整合成二十一家公司。州際商業委員會拖了六年才將他的報告出版,并舉行聽證會。恰在此時,華爾街股市崩盤,大蕭條來臨,美國政府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鐵路公司的整合事務,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弱小的鐵路公司在大蕭條中破產倒閉,挺過這場危機的大鐵路公司則對并購一事無甚興趣。
二戰期間的繁忙業務,又讓美國鐵路公司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繁榮。然而,一位從二戰中崛起的人物將成為壓倒鐵路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時鐘撥回到1919年,一隊由81輛汽車組成的陸軍車隊從華盛頓出發,目標是舊金山。他們將完成一次跨大陸旅行,以檢驗軍隊車輛的機動能力。駕車的軍官中,便有時年29歲的中校艾森豪威爾。一路上,糟糕的路況使車隊苦不堪言,不斷有車輛拋錨,他們到達舊金山的時間,比原計劃晚了足足七天。
33年后,當年的中校成了美國總統。除了對早年時光的回憶外,他在二戰歐洲戰場見到的德國高速公路體系也加深了總統對高速公路重要性的認識。更何況,此時他的朋友圈里也滿是汽車工業的利益代表。長期擔任艾森豪威爾政府國防部長的查爾斯·威爾遜此前是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曾大言不慚地稱“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事便對美國有利”。在以上多方面因素影響下,1956年,州際高速公路網正式開建,其90%的資金來自汽油稅。
州際高速公路網的建成對鐵路公司無異于一記重拳,它們的生意江河日下,而州際商業委員會卻堅決不讓它們關停賠錢的線路。于是鐵路公司紛紛破產,其中不乏像賓州中央交通公司這樣的巨頭。作為應對,1970年,美國政府成立了國家鐵路客運公司,接管賓州中央交通公司的業務,以防止鐵路線路荒廢。該公司每年都從美國政府處獲得撥款補貼,以維持運營。
更重要的是,自20世紀70年代下半期開始,美國政府陸續削弱州際商業委員會的監管權力,鐵路公司終于可以放開手腳與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一較高下,它們調整運費,關停賠錢的線路。80年代和90年代,鐵路公司間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并購浪潮以整合資源、提升競爭力,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便是該浪潮的產物,在美國東部市場占有較大份額。再加上21世紀初,美國政府加大了對鐵路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油價上漲提高了公路和航空運輸的成本,鐵路公司再度在貨運市場上煥發第二春。
在鐵路公司恢復活力的同時,美國政府仍未放松對鐵路安全的監管。1966年,新成立的美國交通部下轄聯邦鐵路署,負責監管鐵路安全事務,制訂鐵路安全管理的相關政策和安全標準。其所屬的安全監察員帶有證明自己身份的卡片,可以隨時實施監察,并在認定存在安全隱患的情況下停止列車的運行。此外,1974年成立了獨立的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負責進行鐵路事故調查。
然而,鐵路監管的具體效果卻受到公司利益與政府執政理念的制約。自90年代開始,鐵路公司陸續采用點對點的定期“精準鐵路運輸”,取代過去依照運量調整且必經主要鐵路貨運中心的運輸模式。這項變革提升了鐵路公司的收益,代價卻是火車的長度大大增加,所需員工數量減少,員工疲勞駕駛的情況普遍存在。有鑒于此,聯邦鐵路署曾于2016年提議對每趟火車的最低員工數量進行規定,卻在2019年撤回了該動議。
辛辛那提鐵路場鳥瞰圖。攝影/Rick Lohre,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
美國政府與鐵路公司間的關系幾經變化,先是不遺余力地支持鐵路發展,然后開始對其進行監管,限制合并,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與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的多重作用下,這曾經輝煌的鐵路也逐漸喪失了應對汽車與航空工業挑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路易·湯普森:“美國運輸監管的歷史與經驗”,《中國鐵路》,2002年第1期。
孟祥春:“美國鐵路的歷史沿革與管制變遷”,《理論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3期。
王慧英:“放松管制時期美國政府對鐵路運輸的監管經驗及啟示”,《管理現代化》2012年第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