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降至610.6萬對,較2023年減少157.4萬對,降幅達20.5%。這一數字不僅是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更折射出中國社會在人口結構、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上的深刻變遷。婚姻,這一承載傳統倫理與個體選擇的社會行為,正成為觀察時代轉型的“棱鏡”。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每一個步入其中的人,都將面臨著無數雞零狗碎,都將面對著無數的波折,這即是墳墓的表征,表征背后就是愛情的消亡,錢鐘書在小說《圍城》中進行深刻詮釋,但自己也并不能免掉。
可見,倡導的是一回事,實踐的則是另外一回事。創下45年以來歷史新低的結婚率,到底在表達著什么?至少說明,有的人早早地不愿意登記結婚了,不登記結婚并不意味著不結婚,也并不意味著不戀愛。
結婚難道非要登記注冊?并不需要。但凡是兩個人自愿地、發自內心的、真心實意地情感,登記不登記的,還有多大關系嗎?登記僅僅是一個程序,且是一個枷鎖,不登記照樣可以是真愛,登記倒并不一定如斯。
當選擇擺在人們的面前,當多元化的婚姻模式呈現,這或許才是610萬對登記結婚的數據在傳遞的消息,人們已經開始漸漸地有了多元化的選擇,比如直接同居不登記,比如那種開放式的婚姻,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分開,來去自由,兩不耽誤,這更加符合人性的基本。
未來的情況,已經鮮明地寫好。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鄉土化濃重的社會里,結婚的流程被固定了諸多,諸如彩禮、酒席、房子、車子等等,這些附加在婚姻上的毫無意義的內容,硬生生捆綁著婚姻,讓其難乎其難。
依我看,登記注冊610萬對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假如我們想象一個極端的情況,人們只談戀愛,也同居在一起,但就是不登記結婚了,情況到底會怎樣呢?
兩個人看似是一體的,其實還是個體的,在這樣的組合之下,兩個人想生孩子也能生,更多的是不生,也即,不結婚不生娃,普普通通地過個今生今世,難道不好嗎?
縱觀那些發達國家的例子,不僅是不愿意結婚,更是不愿意生娃,每個人都在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結婚和生娃除非的富貴家庭,那就不要去湊熱鬧了,僅僅為了繁衍生息,意義并不大。
這即是在610萬對人背后的真相吧,當事實越來越明朗,當人們的眼光越來越常識化,懂得常識背后的邏輯之后,也就能明白了,還登記啥呢,不登記難道就不能過?
如此想來,瞬間釋然。孤獨才是人生的標配,兩個原本毫無關系的人在一起,不懂才是常態,讀懂那是極小的幾率,為了這樣的極小的幾率而浪費自己的一生,如此顯然是不值得的。
明白如此,也就不難看懂這數據了。越來越少的數據,遠遠不是壞事。
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