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丨 搜狐汽車·汽車咖啡館
央企整合的事情,猶如平地一聲雷,再次被提起,而且貌似具有實質性進展的跡象。
中國汽車市場,央企整合的事情醞釀已久。距離2017年12月中國一汽、東風公司、長安汽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已經超過7年,均無實質性進展。
就在昨天,2025年2月10日,兵裝集團與東風汽車集團旗下9個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宣稱其控股或間接控股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即兵裝集團與東風汽車集團。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直接和間接共持有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責任公司32.21%的股份。
事發突然,就連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仿佛也沒有提前多久得到信息。2月9日晚間,正值長安汽車召開智能化戰略大會,有資深人士目睹朱華榮在結束講話環節之后,一反往常的節奏,頻繁出入會場。同時,在發布會結束之后,所有長安汽車高管在幾分鐘之內迅速離開。據此猜測,一定是有重大事情發生。
緊接著,2月10日,長安汽車(000625)、中光學(002189)、華強科技(688151)、建設工業(002265)、東安動力(600178)、湖南天雁(600698)、長城軍工(601606)、東風股份(600006)、東風科技(600081)等9家企業,幾乎在同一時間發布相同信息。
盡管事發突然,業界對此已有穩定的預期,即國資委可能正在推動兵裝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的整合。不過。令人意外的是,2017年12月17日,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和長安汽車三家已經組建T3科技平臺公司籌備組。而此時,發布公告的只涉及東風公司和長安汽車兩家企業,唯獨沒有中國一汽。
即便如此,如若兵裝集團旗下長安汽車與東風汽車集團能夠順利整合,或許將拉開中國汽車工業大整合時代的序幕。
另外,與行業的出乎意料稍有不同,在尚無確切合并信息的前提下,部分接受搜狐汽車采訪東風汽車集團和長安汽車的內部員工表示,其身邊同事持有的態度是,以為兩者將要合并,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夠認可并接受兩者的合并。
隨著汽車市場競爭加劇,此起彼伏的價格戰、不斷惡化的財務數據,不少汽車企業從業人士已經接受了中國汽車市場需要兼并重組的共識,甚至也透露出了一點向往感,盡快脫離付出小于回報和內卷的氛圍。
顯然,參考歐美日韓等汽車工業國家的發展路徑,汽車產業重組,提高規模效益和改善經營質量等,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跌跌不休、持續虧損的財務數據讓每個從業者感受到了市場環境惡化下的寒氣??陀^的經濟數據,再次強化業界及大眾對汽車產業整合的共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為106470.1億元,同比增長率為4.1%,相較2023年11.9%的同比增長率,下降接近2/3;同時,利潤總額下降更為明顯,同比下降8%,跌至4622.6億元。汽車零售總額也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同比下降0.5%。
01 產業整合是大勢所趨
“未來,中國汽車企業將只剩五六家?!睅缀跏窃?年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預測中國汽車市場將迎來的優勝劣汰的局面。
與此同時,李書福、王傳福等眾多汽車企業掌門人在做遠景展望時,都曾給出過類似的判斷。
目前,從全球汽車市場競爭格局來看,中國汽車企業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拉開。2024年的全球銷量數據顯示,比亞迪和吉利控股,分別以427萬輛和333萬輛的銷量規模,排在全球汽車銷量排名第5名和第10名。
僅按照自主品牌的銷量進行排名,長安汽車、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集團等三家汽車企更是排在15名之外。三家汽車企業銷量分別是222.64萬輛、81.9萬輛、69.4萬輛,位列第16名、第25名、第27名。而且,三者相加,也不及比亞迪一家的銷量,僅比吉利控股多出幾十萬輛。
作為制造業,汽車工業的發展受規模經濟這一底層規律的制約。只有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多元化品牌與產品的部署,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歐美日韓等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均已走過上述道路,完成在本國市場汽車企業的兼并重組,以達到提高市場集中度和規模效益的目標。同時,拓展海外市場,進一步提高產銷規模。以現階段位居全球銷量前三的汽車企業為例,豐田、大眾、現代起亞等均屬于此類。
此次,兵裝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迅速發布公告,或許預示中國汽車市場產業重組的節奏正在加快。兩大央企的整合方案,將具備一定的示范和參考作用。
不過,也有另外一個線索顯示,在聚焦主業原則的指引下,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股份公司據傳也正在討論業務重組事宜。
2024 年 7 月 4 日,兵器工業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程福波,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劉大山,在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總部同兵器裝備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許憲平,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玉金舉行會談,就進一步深化合作、促進共贏進行了深入交流。2025 年 2 月 6 日,中國兵器裝備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玉金帶隊拜訪兵器工業集團,與兵器工業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程福波就推進雙方進一步全面深化合作等深入交流。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次變化的核心其實是讓兵裝的業務更加聚焦,軍是軍,民是民,把長安剝離后,兵裝的軍工業務會全部合并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至于東風的軍工業務是否也會單獨移出,還有待正式方案的公布。”
雙方的互動,將為兵裝集團將軍品業務與民品業務分離掃除障礙,也將進一步為長安與東風的重組奠定基礎。
02 管理架構初現 品牌思路待解
與兵裝集團和東風汽車集團合并傳聞相比,新企業的管理架構同樣值得關注,事關重組之后的成敗。
一方面,兩者汽車業務合并,涉及一個一級央企和二級央企的業務調整和管理架構融合。這是一個老問題,出現在各種企業重組過程中;另一方面,業務重組的理想目標是相得益彰,形成1+1>2的協同效應,避免出現1+1<1的內耗。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特別是對于現階段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汽車企業。
據媒體報道,有內部人士透露,兵裝集團旗下汽車業務和軍工業務將會被分離。其中,包含長安汽車和中國長安在內的汽車業務,將會全部與東風汽車合并;軍工業務將全部合并到兵工集團。對于汽車業務,合并之后將成立一個全新的汽車集團,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將不會再以集團的形式存在。對于旗下業務,在全新汽車集團的統籌下,運作良好的汽車品牌將會被保留。
業界猜測,為了解決人士任用上的職級問題,在此之前,王俊從長安汽車總裁、黨委副書記的職務被升至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此舉,正是為了解決新組織架構中王俊職級不對等的問題。
不管如何,擺在管理團隊面前的業務問題才是最大的挑戰。
目前,東風汽車旗下有東風乘用車、嵐圖汽車、猛士科技、東風柳汽、東風商用車、東風股份、東風特種商用車等板塊;長安汽車旗下有數智化品牌阿維塔、深藍、長安和序列品牌長安啟源、長安凱程、長安引力。
現階段,兩家企業的業務優勢有所不同,具備優勢互補的基礎。相較而言,長安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優勢更加明顯,東風汽車集團在商用車領域深耕更久、產品布局更為全面。
2024年銷量數據顯示,自主品牌業務,長安汽車銷售222.64萬輛、東風汽車集團銷售69.4萬輛。其中,長安汽車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為166.8萬輛,東風汽車集團商用車銷量超過28萬輛。
不過,兩者在乘用車領域的沖突,更值得關注。
有從事產品戰略與規劃的汽車企業人士分析:“長安旗下的阿維塔、深藍、啟源、長安等品牌,與東風旗下的嵐圖、奕派、納米、風神等品牌,都是競爭關系。這會造成很大的內耗,比較考驗管理層的管理能力?!?/p>
03 東風、長安員工默認要合并
盡管尚無官方明確信息,兩者是否將會重組以及重組方式,但據東風汽車集團和長安汽車內部人士透露,雙方都認為兩個企業將要合并,而且心理上也接受并認可這個現實。
一位東風汽車集團內部員工表示:“內部基本也認可是要兼并,而且資本市場提前劇透了。”
對于兩者之間的重組信息,資本市場給予了積極且正向的回應。2月10日,上述公告信息發布之后,相關企業股價明顯上漲,其中東風股份、東風科技、湖南天雁、中光學、東安動力、長城軍工漲停,華強科技、長安汽車大幅度高開,但長安汽車僅漲不到5%,不及東風系。
至于,兩者合并之后的主次之分,暫時沒有明確信息,雙方內部人士也無心對此爭個高下。相較而言,雙方內部人士更加關注的是利弊得失。
整體上看,對于兩者之間的重組,長安汽車內部人士認為是利空長安。其一,從經營利潤角度,長安優于東風,也就導致東風會分攤掉長安的利潤;其二,在薪資待遇本就不如東風汽車集團水平高的情況下,再發生上述情況,使其在心理上難以找到平衡。
具體到乘用車領域,也有長安汽車內部人士持有積極的態度,認為,在乘用車和新能源領域,長安汽車的優勢比較明顯,反而能夠賦能東風汽車,實現技術和規模兩個層面的互補和強化。
不過,在此領域,東風汽車集團內部人士則表現的有點人心不穩。有人擔憂東風自主品牌的發展前途。相較而言,除了銷量上的差距之外,在品牌建設和營銷上,與長安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相反,在商用車業務板塊,東風汽車集團內部人士則自信一些,覺得,合并之后可能會有更多市場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