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引發全球對氣候問題的擔憂。其治下的美國排斥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機制,推動化石燃料使用,削弱全球氣候治理。在此情況下,中歐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主要力量,其合作顯得愈發重要。當前全球變暖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中歐在清潔技術和綠色產業方面的合作空間巨大。雙方應加強合作,并將合作擴展至第三方,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積極力量。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劉元玲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隨著特朗普開啟第二任美國總統任期,人們普遍對全球合作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努力憂心忡忡。考慮到他在第一任期內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以及他關于氣候變化的一系列言論,他很可能會在未來四年繼續在氣候問題上做出許多倒退的事情。
首先,美國已宣布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這將使該協定本就脆弱的效力進一步削弱。與此同時,特朗普還明確表示,他不愿向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注資。另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規定發達國家應率先減排,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擔心,特朗普也會讓美國退出該公約。這將進一步削弱人們對全球氣候治理的信心,破壞本就十分有限的共識和合作基礎,使全球氣候治理陷入更大的信任赤字、資金赤字、治理赤字。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景更加黯淡。
第二,特朗普將繼續為美國開采和使用化石燃料開綠燈,美國清潔能源的發展將繼續低迷。未來四年,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將大幅放寬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限制。可能的措施包括降低運行中的燃煤電廠排放要求,推遲退役時間表,以及放寬對新建燃煤電廠配備碳捕獲技術設備的要求。特朗普的能源和氣候政策并不優先考慮綠色低碳轉型,而是片面強調美國低成本能源的安全。
第三,特朗普將設法阻礙拜登時期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順利實施。他極有可能利用總統的行政命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該法案的效力,從而達到暫停或推遲某些內容實施的目的。該法案代表了上屆美國政府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核心政策,而特朗普為其設障對美國和世界而言都是壞消息。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考慮到這些嚴峻的現實,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主要參與者,中國和歐盟之間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盡管多年來關于如何減少排放的討論一直在進行,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未達到峰值,而是在繼續上升,同時全球氣溫也在顯著上升。全球氣候治理的進展事關每一個關心人類未來的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2024年的最新數據,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水平已經高出1.5℃,這表明工業化導致的氣溫上升速度比氣候科學家先前認為的還要快。
第二,國際社會未來的“碳預算”即將耗盡。根據全球碳預算的最新數據,無論是將工業化以來的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下,還是控制在2℃以下,未來的碳預算都是有限的,很快就會耗盡。未來,全球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應對氣候問題上形成合力,以確保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
第三,中歐是全球綠色轉型的先鋒力量,對全球綠色轉型的支持更加持久和堅定。考慮到碳預算和碳排放的現狀、全球氣溫上升和氣候危機的趨勢,以及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成為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重大變數,中國與歐盟的合作自然具有絕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針對本屆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歐盟委員會強調,歐盟擁有非常明確而有力的氣候政策和目標,并采取了重要的立法措施和其他政策,以確保實現其2050年氣候目標。在這方面,中國也堅定致力于實現“雙碳”目標,中歐合作共創未來的機遇很多。
首先,中歐在清潔技術發展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間。正如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阿代爾·特納在2024年底訪華時所指出的那樣:鑒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中歐關系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歐洲應歡迎中國發展清潔技術、降低綠色能源成本帶來的優勢,接受中國企業在歐投資清潔技術。中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各國應在全方位的聯系中尋求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解決方案。
其次,歐盟即將實施碳邊界調整機制,中歐在高碳產業綠色轉型方面的合作尤為重要。如果中歐企業能夠在相關產業鏈和高碳領域,特別是在雙方關系密切的行業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尤其是在信息披露、碳核算、轉型計劃制定等方面加強合作,那么對雙方都是有利的。無論是應對氣候危機,還是碳邊界調整機制,都是一項系統工作。因此,中歐雙方不僅要有企業參與,還應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在碳核算、信息披露、轉型方案制定等方面加強對話與合作,特別是在碳信用認證方法和監管機制方面。
最后,中歐氣候合作可以擴展到第三方,在更大范圍內注入積極力量,為應對氣候危機發揮更大作用。例如,中國和歐盟在制定可持續金融標準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目前已經有一些共享的分類目錄,未來可能會擴展到多邊層面,促進氣候領域的交流、合作和共同創造。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Crisis aggravator"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唐文若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