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這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干了一件特別“應景”的事——他跑到阿拉巴馬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對著臺下的商科學生畢業生,語重心長地勸他們“別搞金融投機”、“要把才華用在為美國新建工廠、新廠房、新造船廠上,去鍛造鋼鐵、澆筑混凝土,別整天想著打造什么投資組合。”
這話從特朗普嘴里蹦出來,怎么聽怎么別扭。要知道,他自炒作“川普幣”,利用內部消息操縱股市,賺得盆滿缽滿,上任以來資產翻番,現在倒教育起年輕人要遠離金融投機了?
前美聯儲主席、前財長耶倫最近就公開批評特朗普的關稅和產業政策,她特別指出:“美國高度依賴中國的關鍵礦產來發展新能源產業,對這些礦產征收關稅可能會帶來特別大的問題。”
這話可不是危言聳聽。除了新能源產業,美國很多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現在都嚴重依賴中國產業鏈。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揮下去,沒打垮中國制造,反而把自家企業打得鼻青臉腫。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經讓美國經濟嘗到苦頭。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股市震蕩下行,美元匯率持續走低。耶倫的警告不是沒有道理,《紐約時報》最近發出強烈警告,美國經濟已經亮起紅燈,但特朗普仍堅持“自己的關稅沒有錯”。他的邏輯很簡單: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中國的錯、民主黨的錯、拜登的錯、市場規律的錯。反正他特朗普就是沒有錯。這種“不撞南墻不回頭、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態度,正在把美國經濟推向深淵。
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早就揭示,關稅保護特定產業的同時必然損害其他部門。美國試圖通過關稅重振制造業,卻導致高科技與農業雙重受創,形成“保護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的死循環。美國最新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跌至47.3,連續8個月處于收縮區間,就是最好的證明。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打殘的不是中國制造,而是美國自己的產業根基。
特朗普為什么死不認錯?因為他玩的是“贏”學。這位總統深諳“造神”之道,他必須把自己包裝成“救世主”,讓支持者相信“美國一直在贏”。至于美國實際上贏沒贏,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基本盤相信“我們在贏”。這就是典型的“奶頭樂”政治——用虛幻的勝利感麻醉選民,掩蓋現實的困境。
看看特朗普在阿拉巴馬大學的演講就知道了。他告訴畢業生:“過去四年對這個國家來說并不好,但別擔心,那只是一個短暫的例外。”言下之意是,只要他特朗普在位,美國就會“再次偉大”。這種敘事很有迷惑性,尤其對那些在全球化中受損的藍領工人。他們愿意相信,是中國人“偷走”了他們的工作,只要對中國夠強硬,工作就會回來。
但現實很骨感。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后,進口成本上升最終傳導至終端價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日前報道稱,最后一船免于高關稅的中國貨輪正在駛向美國港口,接下來美國民眾將會切身感受到物價翻倍的壓力,社會將面臨商品短缺、物價飛漲,美國經濟“凜冬已至”。
自我催眠式的“贏”學,或許還能糊弄一陣子,但在國際舞臺上根本行不通。4月30日的金磚國家外長峰會上,包括印度在內的10國外長,和中方一起譴責了美方“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不公正的單邊保護主義行徑”。要知道,印度最近可是和美國打得火熱,連它都不給特朗普面子,可見美國這次有多孤立。
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說得更直接,公開批評美國的對華關稅政策“犯下大錯”,這些行為“損害了美國盟友”,卻“無法擊垮中國經濟”。特朗普沒有對俄羅斯宣布對等關稅,但俄羅斯同樣沒有給特朗普一點面子,在這場貿易戰中,它甚至都沒有選擇中立,而是直接站在了中國一邊。
俄羅斯、印度這兩個重量級選手不給面子,美國傳統盟友也在離心離德。日本明確拒絕在首輪談判中讓步,韓國推遲協議至大選后,歐盟聯合起訴美國違反WTO規則,法國對谷歌、亞馬遜加征數字稅。
這些都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對美國霸權主義的集體反彈。特朗普以為關稅大棒能迫使各國就范,結果適得其反,把盟友都推向了中國一邊。
中國有句老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順應潮流、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所以身邊的支持者越來越多;特朗普政府倒行逆施,只能成為孤家寡人。
不撞南墻不回頭,那就等著頭破血流吧。中方援手已經到齊,俄羅斯選邊站隊,印度不給面子,歐盟離心離德。我們在等美國國債、產業鏈、商品供應暴雷,不知道特朗普,你在等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