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知否大叔
來源 / 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
轉眼間,2025年的春節已經過完了。
大多數打工人已踏上了返程旅途,更有不少人已經開始上班了。
而貴州龍里高速公路上發生的一幕,卻是讓全網破防了。
2月6日,一位網友在貴州龍里高速服務區無意中發現,垃圾桶旁邊的地上竟然堆滿了大包小包的年貨。
環衛工人打開一看,有蔬菜、排骨、臘肉,還有炸好的小酥肉。
看上去完好無損,明顯就是父母在老家辛苦為子女準備的年貨。
怎么就出現在了垃圾桶旁?
網友感到憤怒又痛心,就把視頻發到了網上。
父母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東西,你卻當成垃圾丟進垃圾桶?
為何不要父母準備的年貨?這都是父母沉甸甸的愛??!
視頻持續發酵,沒多久,沖上了熱搜。
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兩天后,此事也傳進了當事人的視線中。
扔下年貨的當事人回應:
“我是貴州人,遠嫁到黑龍江,今年是第一次回老家過年,年貨是父母偷偷放的,一開始不知道?!?/p>
她承認是自己丟的年貨,原因是路上太堵。
與其等肉放臭,還不如放在服務區的垃圾桶旁邊,讓打掃衛生看到的環衛工人吃掉。
她還表示,很感謝父母的心意,但貴州到黑龍江要走很多天,這是無奈之舉。
對于這種解釋,網上說法不一。
有網友支持:
“當事人是理性選擇,這不叫愛,這叫負擔。”
“父母們也該看看,時代不同了,有的愛真的會變成負擔。”
但也有很多網友持反對意見:
“這個理由你信嗎?給環衛工人吃,為什么要扔到垃圾桶?”
“只是可能會壞就丟掉?正常人都是拉回家了看看哪些能吃就留著?!?/p>
反對的這部分網友,想要表達的不是這批年貨價值多少,而是里面蘊含著父母的愛,不該如此被舍棄。
伴隨著這個話題,一個問題在網上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春節回老家,臨走時面對父母準備“無比豐富”的年貨,是通通拿走?還是堅決不拿避免浪費?
網友們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各自也有各自的出發點。
其實,無論是哪種選擇,都是合理的。
兩代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觀念不同:
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老一輩堅信“越多越好”,而習慣輕裝上陣的年輕人信奉“少即是多”。
所以,雙方在表達愛上可能也會存在差異。
但無論怎樣,把父母勞心費力準備的年貨扔進垃圾桶,實屬不該。
就像是那位網友說得那樣:
“再怎么樣也該把年貨拉回家看看,壞的扔掉,沒有壞的留著,而不是一股腦兒扔進垃圾桶?!?/p>
對于子女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珍惜父母的那份愛。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那些把年貨帶回家的子女,真的就沒有困擾嗎?
各大評論區里,網友們都發表了自己經歷。
有網友表示:
“孩子去年走的時候給拿的臘肉有點肥他沒吃,年底又原樣給拿回來?!?/p>
還有一位上海網友說:
“不要非給!我冰箱里還有上前年給的臘肉,都成僵尸肉了,還不敢扔!”
一個說了不需要,一個卻拼命地給予。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錯位關懷”正在制造新型親情內耗:
“給予者覺得委屈,接受者感到窒息?!?/strong>
有一位網友,春節過后要回城里。
走的時候,親戚強塞給了他一只雞。
網友沒地方養,也不敢殺,又擔心雞在房間里到處拉屎。
無奈之下,只好給雞套上塑料袋。
還有的網友,選擇給雞穿上尿不濕,養在衛生間。
雞:這輩子都沒想到我能穿上這玩意。
有一位ID叫“月亮”的網友非??鄲溃?/p>
爸媽和婆婆知道她不敢殺雞,特地給她殺好裝后備箱,但帶回去后還是剁不開。
樓上樓下都住人,怕吵到鄰居,她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更有的父母,直接牽了一頭牛放到子女車上。
網友:想好了,這頭牛以后就是我的寵物了。
父母蒸的發面饅頭,滿滿一大袋。
到家一看傻眼了,全發霉了…
有人說,有一種愛叫滿滿的后備箱。
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這些東西有很大一部分最終的歸途都是垃圾箱。
并非孩子不孝,而是實在吃不完啊!
有網友說,每次過年,父母都要給他準備滿滿一大箱年貨。
每當他開口拒絕,父母總會露出傷心的神情,認為是在嫌棄他們。
因此,他陷入了兩難境地。
既想遵從內心,又不想傷害父母的感情。
“父母因愛而管教,我因愛而順從。”
父母的愛,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
對于中國式父母的這種過度關心,我們該如何破局?
1、及時溝通很重要。
你要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告訴父母:
東西多了吃不完,放久了會發霉。
你要明白,這不是在拒絕父母,而是在提前持續向父母釋放信號。
如果不持續釋放這些信號,等到勞心費力做了一大堆東西出來再去拒絕,那才是真傷他們的心。
2、分享個人經歷或者見聞。
如果身邊人因吃了發霉食物造成食物中毒,及時分享,讓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現在什么都不缺,隨時吃,隨時買,吃的新鮮。
3、珍惜父母情感,用更友好的方式溝通。
先表達對父母關心的感激之情,同時強調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希望他們能夠信任你的判斷力和自理能力。
當孩子善待了父母給予的愛,父母也要明白:
時代終究是不同了。
孩子已經過了那個吃不飽、吃不好的年代,他們說不吃不是不舍得吃,而是真的吃不完。
舉個例子:
你小時候想吃蘋果卻得不到,當你有了孩子后,孩子想要吃梨,卻不斷給孩子蘋果,說這個才好吃。
這樣一來,孩子并不會感到滿足,只會覺得空虛。
你說這樣的父母不愛孩子嗎?
當然不是。
他們非常愛,否則也不會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但這些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本質上愛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讓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
作為父母,你要明白:
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續,而是獨立的個體。
尤其是孩子成年后,要尊重他的想法,給他適當自由。
父母更要明白:
愛,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不聽對方聲音的愛,只會讓雙方陷入內耗;
只有恰到好處的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愛。
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這并不能證明父母不愛我們,或者我們不愛父母。
但我更希望,那些把父母的愛當成負擔的孩子,可以多一點耐心。
就像是我們小的時候,他們耐心地陪我們學習走路一樣。
在這個世界上,別人對你好都是有條件的,唯有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是毫無保留的。
他們別無所求,只盼著你能夠健健康康地活著。
為人子女,可以展翅高飛,但也要記得回到生命的來處。
父母尚在,心里總會多一份底氣,覺得人生也還有退路。
所以總想著等等吧,再等等,等到功成名就、飛黃騰達的時候,再來從容盡孝。
畢淑敏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我們都很健忘,常常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歲月不饒人,孝順要及時。
看著父母飽經風霜的臉,看著離家時父母不舍的眼神和滾燙的淚水。
所以,不要等以后,不要等有空了。
世事無常,?;丶铱纯?。
點亮“贊”+“在看”,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
* 文章來源: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作者:知否大叔,80后自由寫作人。三觀比五官正,眼界比目光更寬廣;沒見過你,但比誰都懂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