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548.4GWh,同比增長41.5%。市場基盤確實在擴大,但受益者并非所有人。
從整體來看,寧德時代以45.08%的市占率,繼續大幅領跑全行業。而比亞迪在混動市場采取“大油箱、小電池”的戰略,拔高了其混動產品的增速,但其電池業務受之影響,裝車量同比下降了2.52個百分點,達24.74%。
兩家頭部電池企業合計吃掉了近七成市場份額,剩下約三成留給其余53家電池企業瓜分。但從當下數據來看,二線電池企業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要在寧、迪兩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
根據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4年國內電池廠商前15名內,廣汽的因湃電池與吉利的耀寧新能源首次殺入榜單,同時,極氪旗下極電新能源以6.27GWh的裝車量位列第12名,同比增長1.1個百分點,市占率增長僅次于寧德時代。
二線電池企業,另一個威脅開始出現:車企自供電池產能的逐步釋放。
此前,部分二線電池企業至少還可以爭做頭部的二供,再尋求“轉正”,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主機廠自供電池廠的上位。
【福利:如需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2024年12月動力電池月度報告,關注“電動汽車觀察家”公眾號,在對話框輸入“電池年報” 或“電池報告”即可獲取本PPT下載鏈接。注意,該報告版權屬于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strong>
01
鐵鋰大漲,誰獲益最多?
根據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聯盟發布數據,磷酸鐵鋰電池2024年全年累計裝車達409GWh,同比增長達56.7%,貢獻了2024年國內電池市場的大部分增量。其市占率也首次突破70%,將三元電池市占率壓制到30%以下。
其中,鐵鋰市場同比增長速度最快的兩家電池企業中,分別為寧德時代(同比增長3.06個百分點)、欣旺達(同比增長1.56個百分點)。
一個行業基盤的擴大,最大受益者通常為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2023年憑借神行電池確立了“快充鐵鋰”這一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幫助鐵鋰產品打開了產品升級路線,進而帶動了鐵鋰電池向B、C級新能源產品的擴散。
而欣旺達在鐵鋰市場依靠著零跑在終端市場的優秀表現,進一步提高了鐵鋰產品的市占率。
除以上兩家企業外,極氪旗下極電新能源在鐵鋰市場同樣表現優異。其金磚電池依靠自家極氪007(參數丨圖片)、7X、X等多款產品,裝車量同比增長1.46個百分點。
同時,廣汽旗下因湃電池首次殺入鐵鋰年度裝車量前15名,以2.23GWh的裝車量位列第12,吉利旗下耀寧新能源也首次進入榜單,以1.97GWh的裝車量位列第13。吉利旗下另一電池企業安馳新能源緊隨其后,以1.04GWh的裝車量位列第14。
而在2023年,鐵鋰年度裝車量的第12-14位,分別為河南鋰動、鵬輝能源與力神。
至此,鐵鋰市場出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變化:
車企自有電池產能開始逐步釋放,擠占了二線電池廠商在鐵鋰市場的份額。
02
車企自有產能的擴張
回看2023-2024年,鐵鋰電池強勢增長的原因有三個方面原因:
- 相對簡單的技術路線降低了制造門檻;
- 成本相較于三元足夠便宜;
- 快充性能以及集成效率的提升,使得其在中低端整車產品中足夠好用。
而以上三個原因,也是車企決心自研鐵鋰電池的出發點:
與三元955、811、523多個技術路線并存不同,鐵鋰技術路線相對簡單,研發投入與技術難度較低;
鐵鋰供應鏈自主可控,自有電池產能降低外采數量,從而提高成本優勢;
當下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熱銷車型,大部分集中于A00-C級市場,鐵鋰性能目前可以完全覆蓋。
從車企層面看,電池作為核心零部件,自有產能可以作為其供應鏈采購體系的補充,以及增添與頭部電池企業議價的籌碼。但在車企未釋放自有電池產能之前,部分二線電池廠商正是憑借以上兩點,進入到車企的二供、三供名單中。
隨著車企產能的不斷釋放,二線電池廠商在車企鐵鋰供應體系中的地位將會逐漸縮減。
極氪金磚電池實現自供
除了要面對車企自有產能的壓力,二線電池廠商的另一大威脅已然出現:
比亞迪的自供產能開始對外釋放。
在2024年之前,比亞迪的電池產能絕大多數是以自供為主,外供客戶多數是合資車企品牌,產品競爭力相對較弱,并不對二線電池企業構成實質性威脅。
但隨著2024年比亞迪連續拿下小鵬MONA 03(獨家供應)、樂道L60(標準續航60KWh)以及小米SU7(入門版) 三個爆款車型的鐵鋰供貨權,其外供規模也開始逐步壯大。
鑒于比亞迪龐大的電池產能所帶來的制造與采購成本優勢,以及其在鐵鋰刀片技術上的長期押注,其一旦開始尋求擴大外供規模,對于二線電池企業而言,更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畢竟,當下競爭激烈的電池企業,如果想要在行業低周期內獲得有效增量,勢必要擠入爆款車型的供貨體系。但從目前來看,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兩家頭部企業開始搶奪頭部車企鐵鋰一供份額,二、三供貨權又被部分車企自有產能擠占,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磷酸鐵鋰市場作為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的絕對增長主力,其市場格局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技術層面,如何避開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強勢位置,做出差異化產品,是當下二線電池企業急需考慮的關鍵問題。
而至于想“以價換量”來敲開市場,在車企自有產能擴張的當下,這種“自殺式”的市場策略,機會恐怕也日趨渺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