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我們一邊逛著烏魯木齊的街巷,一邊發現它們仍在生長。新體巷,就是其中之一。
僅有一公里長的巷子里,有各色商品,早市和夜市上行人往來絡繹不絕……忙忙碌碌的小巷在大城市里,自成一派。
穿行其間,我發現美食小店尤其多,顧客也是一波又一波。
有新食客,也有回頭客,熟絡地關照著店家生意;店家忙里忙外,在熱氣騰騰的廚房里,烹制著最好的味道撫慰食客。
都有哪些美食匯聚于此,街巷里有什么故事?
趁今天這個甜蜜的日子,把我吃到的美食,聽到的故事,與你分享。
和奧林小區一起生長
秀云冒菜 開店 21 年
地址:新市區新體巷 126 號
鋪面不大,店里開闊整潔,路過門口,就能聞見香味兒。香氣慢慢飄,一飄就是 21 年。開店時間和一旁奧林小區落成的時間相同,一起生長于此。
步入店內,能感受到老店特有的時間的味道,香辣的滋味在空氣中縈繞。趁一份冒菜的功夫,我和老板秀云聊了聊。
2004 年,秀云一家從老家四川南充來到烏魯木齊,彼時的奧林小區剛剛落成不久,秀云決定把冒菜店開在小區門口,一開就是 21 年。
“說起來這些年變化好大哦,當時周圍沒什么別的建筑,都是些小平層,現在越來越紅火了。”秀云指著窗外對我說。
老板秀云正在準備出餐
每天早上到店,現熬冒菜鍋底,備菜切菜,把每一種菜品碼放得整整齊齊,幾十年如一日。
冒菜鍋底的底料是秀云自己調制的,把各類香料縫制成香包,搭配上秘制紅油,在高溫的加成下成為店里美味的核心。
挑上幾塊自制的酥肉、肉丸子和臘腸,加上幾樣愛吃的素菜,冒好后蘸一蘸碗里的湯底再入口,很驚喜,可以吃到里面一股清香的麻辣味。“冒菜湯用得很快,平均一天要賣掉 3-4 鍋。”秀云告訴我。
在店的短短半小時內,打電話來問營業情況的顧客接連不斷。如今,秀云已經把小店的接力棒交到了兒子手中,一家人徹底在奧林小區安了家。
我問秀云,做了二十幾年冒菜,會膩嗎?秀云擺擺手說:“做不膩也吃不膩。”
把重慶滋味帶到新疆
重慶小面老麻抄手 開店 10 年
地址:新體巷 137 號
我們和這家老麻抄手也是老朋友了。2023 年夏天,我們探索全國美食時,就在這里找到了地道的重慶味道。
這次再去店里,老板卜大姐依舊親切熱情。“小妹吃點啥?”“一個小碗抄手!”我心想,要吃就吃最經典的。
從抄手到小面,從米線到酸辣粉,基本上店里所有東西都可以做成干的和湯的兩種形式。
在口味上,卜大姐結合新疆人的習慣,在原本重慶小吃重麻重油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調整,又使其不失重慶風味。
卜大姐正在調制紅油豬皮
“雖然味道調整了,但靈魂原料可不能馬虎咯!”卜大姐告訴我,店里的花椒和菜籽油,還是堅持用了重慶梁平老家的,海椒面也是專門從重慶帶過來的。
聊到興起,卜大姐送我一盤紅油豬皮。對著我耳邊神秘地說:“這個一定要嘗嘗,是我家的招牌。”
爽滑鮮嫩的抄手搭配柔韌的豬皮,口感和滋味更上一層。麻、辣、鮮、香一齊在口中迸開,越吃越暢快。
正吃著,店里進來一位顧客,卜大姐問到:“還是老樣子噻?”顧客笑著點點頭。
與愛人一起把新疆變成家
老漢口熱干面 開店 11 年
地址:新體巷 219 號
影視劇里的熱干面,總是和“路上”的一餐緊密相連,邊走邊吃、在車上吃……匆忙之間,撫慰一日的胃和心。
端上一碗攪拌均勻的熱干面,邊走邊往嘴里塞,武漢人的過早(方言意為:早餐),就這么開始了。
這家小店先后輾轉兩處,到今年已經是第 11 個年頭了。老板徐姐一家都是湖北孝感人,操著一口湖北口音的普通話。
看似簡單的小店里,匯集了湖北的特色風味。先是看名字就讓人覺得鮮美的米線類,榨菜肉絲、豬肝瘦肉、黑魚……整整十種,與這十種風味相同的面也都可以做。
鹵貨類也必不可少,按照湖北風味鹵制的鴨貨和小菜應有盡有,還有些湖北傳統湯類,是主食的經典搭子。
點了一碗小份熱干面,見我拌面拌得有些生疏,徐姐開始給我當起了講解員。“熱干面只要拌好就要趁熱快吃,過了時間口感和口味就都不好咯!”
一筷子下去,芝麻醬的香氣跳了出來。
吃一大口面,再從碗里挑挑揀揀找到幾顆酸豇豆與甜蘿卜丁,清口解膩,而后再來一大口面,屢試不爽,不知不覺一碗就下肚了。
聊起從前,徐姐開始感嘆這些年的變化。剛搬來烏魯木齊的時候,她和愛人在新市區租房子住,當時周邊環境簡簡單單,小店也剛剛起步,現在徹底在烏魯木齊安了家,店也變大了些。
始于原滋原味的美食探索
精一砂鍋 開店 12 年
地址:新體巷 133 號
搜索“新體巷美食老店”,精一砂鍋榜上有名。
開店十二年以來,位置沒變過,那一口老味道也沒變過。
老板娘黃翠在烏魯木齊讀大學,畢業后進入單位上班,伏案時間久了,頸椎越來越不好,為了“解放頸椎”,索性辭職,自己開了這家店。
每天早上八點,黃翠和愛人開始到店里準備食材、盛裝砂鍋。店里砂鍋最大的特色就是,所有口味都是原味骨湯,顧客根據自己喜好調放辣椒、醋、麻油。
砂鍋內的主食可以自由選擇粉條、米線或者面。選用的豆皮是每天新鮮現做的,吃起來不硬不干,還有淡淡的豆香味。排骨燉的軟爛入味,脆骨也是香軟易嚼。
問到關于未來的打算,黃翠說:“這些年來小區里的人沒什么變化,周邊鄰居店鋪也一直都在,以后專注做好自己的砂鍋就夠了。”
今年,她和愛人邁出了新的一步,在馬路對面開出了第一家分店。黃翠告訴我,離得近方便照顧店,而且她也想試試看,在這個熟悉的地方再開出一家店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老顧客就是堅持的原因
老陜人家面館 開店 10 年
地址:新體巷 186 號
來之前就有朋友推薦我試試這家面館。店鋪寬敞整潔,除了陜西特色面食,也有米皮涼皮、米線、羊肉泡饃等可選。
店里安安靜靜的,后廚冒出的熱氣一股接一股,耳邊傳來的是此起彼伏的“吸溜”聲。
老陜人家在烏魯木齊有十余家分店,老板常年奔走在各個店里,新體巷這家算得上是最早的一家“老陜人家”。
四位來自陜西安康的伙計各司其職:做菜、做面、上菜、收銀,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條。
點份招牌雜醬面,沒幾分鐘飯上桌了。
肉片薄厚適宜,醬香味和鹵香味十足。拌上自制辣醬,清香鮮爽,辣香伴著蒜香,面條筋道。
問過才知,店里每天要和面 40 公斤,大到面條臊子、小到小菜配料,所有東西都是純手工制作。拌涼皮所用的油潑辣子,也是從陜西專門運來的秦椒。
吃飽喝足,收獲滿足的一天。雜醬的味道,秦椒的香氣,初春放晴的天氣,填平心中的溝壑。
在新疆也能吃到東北酸菜
偉和石板煎肉 開店 16 年
地址:新體巷 167 號
第一次來這家吃飯的時候,我就被味道和服務驚艷到了,可以用“無腦式”體驗來形容。
全程由店員煎肉,煎好的菜品沿石板邊緣擺放,在顧客吃的同時,店員繼續在石板中心煎烤其他菜品,對于像我一樣無法清楚辨別“肉是否熟了”的朋友來說,很方便!
店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煎烤工具與東北酸菜。2009 年,老板岳偉初來新疆,在嘗試開店時,把石板煎肉與老家哈爾濱的酸菜相結合,沒想到碰撞出了特色酸菜煎肉。
煎肉搭配辣椒、孜然、東北秘制蘸料三種干料,無論是蘸了料直接吃還是裹著蒜瓣和生菜吃,都別有風味。
吃著煎好的肉,我好奇問岳偉,自己動手煎肉顧客會有不一樣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為什么會選擇全程讓店員來煎烤的模式?
岳偉耐心解釋道:“一方面,我們想讓顧客吃到溫度、口感都剛剛好的煎肉;另一方面,來店里的顧客大多喜歡慢慢聊天,我們讓顧客只負責吃和專心聊天,體驗感更好。”
日復一日,這家店到今年也已經 16 年了,在保持始終如一的風味輸出時,岳偉也慢慢在新疆扎下了根。“在烏魯木齊找到了幸福安了家,現在我屬于疆一代了!”岳偉笑著對我說。
傳承一口家里的老味道
楊家耙豬蹄 開店 13 年
地址:新體巷 200 號
我到店的時候已經快到晚上十點。循著導航找到地方,昏暗的街角處只有這家亮著燈,即使天色已晚,但仍有顧客前來買鹵肉。
創始人楊老板是土生土長的新疆人。三十年前,楊老板的父親在街邊支起了鹵味攤,因為從小喜歡這口家里的味道,便學習還原了出來,從最開始的一家店開到現在的十幾家分店。
環顧餐柜,我發現這家可謂是把鹵豬肉做到“極致”。
有常見的豬蹄豬肘豬臉,特色的豬肝豬舌豬皮,還有秘制的豬耳和豬尾。
除此之外,店里還做了鹵雞、鹵豆干、特色小菜和鹵牛腱子肉。能切能拌,買肉也會搭配拌好的蘸料,帶回家一拌就能吃,省去了自己折騰的麻煩。
店員袁姐告訴我,店里每天現鹵近 40 公斤的鹵貨。鹵制的豬、牛、雞、豆干,品類不一樣,使用的器皿也不一樣。
由于都是小火慢燉慢鹵,所以制作時要耗費近半天的時間才能上架。口感軟糯但品相完整好看,這也是這么多年店里客源穩定的原因之一。
用拿手美食分享昌吉特色
馬氏油糕火燒 開店 11 年
地址:新體巷 139 號
我連續兩天下午到店里,油糕都被賣空。
第三天一大早到店,總算是趕上了剛出鍋不久的油糕,嘗了個新鮮。
這家店門臉不大,在一眾炒菜、面館之間。進門是淡淡的菜籽油香,有種家里廚房剛剛忙碌過的味道,熟悉又親切。
2016 年,金姐來到這家店打工。炸貨、看店,一待就是 5 年。
三年前,老板打算轉讓,金姐便接手,搖身一變從員工變為老板,但味道不變、一如從前。
店里有不少金姐自制的昌吉傳統小吃,比如苦蕎片、貓耳朵、糖擰擰、江米條等;還有手工餃子、餛飩、夾沙丸子、酸菜等。
“這條街上客流量大,多做些不同種類的產品,顧客的選擇多了,我的收入也能更多。”金姐對我說。
油糕用白砂糖、黑芝麻、核桃碎等做餡,面粉和糯米粉做皮,炸鍋之后金黃可口,外皮酥脆,內里軟糯香甜。
為了保證油糕的最佳口味和口感,店里每天擺出的成品不多,一般會現買現炸,等待 2 分鐘就可出鍋。
給遠親近鄰做頓健康飯
小羊羔抓飯 開店 13 年
地址:新體巷 217 號
由于巷子的彎曲度和位置走向,這條街上的商鋪是呈階梯狀分布的,也就是前一家會比后一家略凸出來些。
這家店的位置剛好被前一家凸出的位置擋掉,但店里顧客卻是滿滿當當,絲毫不受位置影響。
進店嘗了嘗味兒,我才算是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蘭姐和劉哥夫妻二人早早地從家鄉伊犁清水河出來,在阿勒泰生活了一段時間,最后在烏魯木齊定居,把不同的經歷與感受融進了抓飯中。
他家的抓飯是大鍋抓飯,學習借鑒了哈薩克族風干肉抓飯和維吾爾族傳統抓飯的做法與風味,最終形成現在店里的特色口味。
每天早上 8 點食材進鍋開燜。羊肉混著油脂在鍋底,大米封層,把羊肉香氣緊緊鎖住,到中午 12 點,燜煮整整四小時后出鍋。出鍋后抓飯和肉塊單獨盛放,不會過于油。
蘭姐告訴我,剛剛在這里落腳時,街道周邊白天熱鬧,往來的游客也多。如今熱鬧依舊,但慢慢從白天轉變成了夜晚。
“現在孩子們都在上學,我們也按部就班,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這一鍋抓飯,顧客開開心心吃完,我們順順利利閉店。”蘭姐說。
嘗罷這幾家老店,我在新體巷環繞一圈,發現還有諸多我沒吃到的美食。
春餅、香辣蟹、炒河粉……不起眼的門頭里,仍是五湖四海的味道,仍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場究竟。
但沒關系,想吃的美食不一定要一次吃完,抽個時間,我們再來慢慢逛。
和美食一樣,想做的事不一定著急做。今天上班沒約成的會也不必著急,只要愛的人在,我們就總有明天??
作者:趙蕾
圖片:趙蕾
編輯:韓雨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