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是擦肩而過,還是走向相知相惜,取決于兩個人之間的“頻率”。
同頻,則共振。不同頻,則成為兩條平行線。
有些相愛在一瞬間,一眼回眸,便愛上了。有些相愛在細水長流的相守,相互懂得,便愛上了。
朋友間聊天,阿枝說,最近她戀上了一個男人。我們笑問:到什么程度了?
她答:“偶爾會想起。”少頃,又紅了臉,仿佛自說自話般:“經常偶爾。”
我們淺笑。愛情,也許依舊是美好的東西。
想起曾看過的,導演李安和妻子林惠嘉的生活故事。
李安在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中披露,曾經的他是“一個沒用的人”。
他2次高考落榜,畢業即失業,在家做全職家庭煮夫,“吃軟飯”整6年。
林惠嘉則毫無怨言地供養這個不掙錢的丈夫,還愿意支持鼓勵他。如今,李安有所成,也算是沒辜負妻子。
李安成名后,亦離不開妻子林惠嘉。其實是因為,在妻子的身上,他嘗到了這種感覺。
心靈上的同頻
人無論是在逆境還是順境中,都是需要理解與共鳴的。
心靈上的同頻,遠比任何情愫,更能抓住一個人的心。
林惠嘉比李安小兩歲、是書香門第的才女。
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后,考入伊利諾大學攻讀微生物學碩士,后又在伊利諾伊大學攻讀博士。
婚后,林惠嘉支撐著家庭的所有開銷,李安一直沒有工作。
人往四十歲走,李安的岳父岳母看不下去了,千里迢迢飛來美國,想要勸女婿出門找工作。
林惠嘉卻在父母飛機落地的第一時間,叮囑父母:“別提他工作的事,我怕他受不了。”
在這過程中,李安也曾動搖過,對妻子說:
“要不我去學學電腦吧,學成后找份工作養家糊口。”
林惠嘉卻道:“要記得你心里的夢想!學電腦的人那么多,不差你李安一個。”
林惠嘉懂得李安的才華,也知道李安內心中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也正因為妻子的話與支持,李安沒有輕言放棄。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個人愿意陪你一路前行。
事業上的支持
作家蘇心說:
“這世上,沒有誰比誰傻,有人為你認慫,有人為你隱忍,有人無條件支持你,只是因為情深。”
別人無條件支持、認可的感覺,絕妙。嘗過了,便回味無窮,再難放下。
李安14歲那年,在看過伯格曼導演的《處女泉》后,心靈震撼。對父親說:“我想當導演。”
自此,“當導演”三個字在他的心底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李安懷揣著對電影的無限熱愛,前往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念碩士。
可惜未得拍片機會,畢業即失業。婚后,他不打工、不賺錢,埋頭在家寫劇本。
妻子林惠嘉以她瘦弱的肩膀,獨自扛起掙錢養家的重擔,給予了李安無限的寬容與支持。
終于,六年后,在1990年的11月,李安寫的《推手》、《喜宴》兩個劇本在臺灣得獎了,共獲得60萬臺幣。
至此,李安的人生從谷底一躍而起。但他永遠也忘不了,自己被妻子“包養”的那六年,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付出與懂得。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曾寫道:
“一個男人一旦迷上了女人,就覺得這女人是他的生命,他的太陽。除了這個女人,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黯淡失色了。”
愛一個人的表達方式有千萬種。
- 可以熱烈直接,如一口就上頭的高度酒;
- 可以含蓄溫暖,像冬日剛出鍋的糖炒栗子;
- 可以克制而冷靜,像冬日小河邊的薄霜……
李安和妻子相濡以沫40余年,他不止一次在媒體面前說:
“惠嘉對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自己獨立生活,她不要求我一定出去工作。
她給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去發揮、去創作。要不是碰到我妻子,我可能沒有機會追求電影生涯。”
我們永遠喜歡簡單而真誠、堅韌并懂你的愛人。這種滋味,讓人至死不舍放手。我的愛,從來不和差點意思的人周旋。
世界那么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