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73年,我國找到了馬來西亞華商郭鶴年,將國內缺糖的消息告知給對方。
我國是人口大國,對糖的需求非常大,一旦消息泄露,將會對國際糖價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郭鶴年意識到情況緊急,直接動用大量資金幫忙籌糖。
為了騰出更多可用資金,他甚至不惜凍結了自己的生意。
在國際局勢異常微妙時期,為我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年齡過百的他早成了頂級富豪。
但是隨著他的老去,他的商業帝國,似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
郭鶴年和他的商業帝國
郭鶴年出生于一個動蕩的時代。
父親是福州人,早年南下到馬來西亞務工,做過很多工作,最后慢慢積累起屬于自己的產業。
母親鄭格如也是福州人,是比較傳統的大家閨秀。
夫妻倆離開中國到達馬來西亞后,分別給家里帶來了兩種差別極大,但是意義同樣重要的東西:錢和品德。
父親是非常成功的商人,讓郭家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不過除了金錢,他卻沒給兒子樹立好榜樣,不但納了小妾,還染上了毒品和賭博。
鄭格如雖然沒有直接創立產業,但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十分上心。
作為較為傳統的中國女性,她經常要求一家人在生活中講究誠信,保持勤勞且謙遜的好習慣。
后來郭鶴年的商業發展,就受鄭格如的影響較大。
當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性與危機。
1942年的東南亞隨即迎來一場浩劫,馬來西亞被日本人占領,父親也在這一時期去世。
郭家的產業遭到了突如其來的沖擊。
郭鶴年拿到13萬馬幣的遺產后,創立了郭氏兄弟公司。
這是他創立自己商業帝國的開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郭氏兄弟公司的主營方向是糧食,這類產品在戰亂時期屬于無可爭議的剛需。
為了郭氏兄弟公司的良性發展,他頻繁出差,身體日漸消瘦,最瘦的時候只有90多斤,像個吃不飽的人。
有一次郭鶴年去店里視察,正巧有個孩子在哭鬧,大人塞去一顆糖,便能很好地安撫小朋友的情緒。
在視察過程中,這類場景陸續出現,讓郭鶴年嗅到了一絲商機。
糖,可不是只能安撫孩子的情緒,還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而這種資源,在馬來西亞是非常稀少的。
1957年,馬來西亞正式獨立,郭鶴年感覺機遇已經到來,便拿出所有資金投入到煉糖產業中。
事實證明,郭鶴年的押注是對的。
在馬來西亞制糖業近乎空窗期的階段,郭氏兄弟的制糖產業一經開發,便呈破竹之勢,很快得到了大量市場份額。
短短幾年時間,他就掌控了馬來西亞近八成的制糖業。
憑借在制糖方面精準投資,郭氏兄弟公司的市值直線飆升,郭鶴年本人也被稱為“亞洲糖王”。
1963年,郭氏兄弟公司進軍香港,開始與內地進行貿易。
郭鶴年始終對中國抱有獨特的情感,他的根在國內,郭家上下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祖籍。
郭鶴年的中國情
1973年,我國經貿部找到郭鶴年,表示想采購一批糖。
他本以為這次合作是一次普通的產品貿易,但聽到需要30萬噸糖時,不禁眉頭一皺。
糖和鹽、糧食一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產品,也是特殊時期的戰略物資。
我國需要如此大量的糖,所透露出的信號是十分敏感的。
作為制糖業的頭部,郭鶴年明白,一旦這條消息泄露,那些炒糖的投機商人一定會提升價格。
到時候我國至少要以高出標準價20%左右的價格購糖,所以耗費的資金是非常巨大的。
為了不引起國際糖價波動,郭鶴年緊急調動自己手中的資源,優先供給國內。
雖然它有大量儲糖,但與30萬噸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
為了籌集更多糖,他直接暫停自己的生意,騰出一切可用資金,分批次收購其他地區的糖,一點點運送回來。
在世界產糖地區中,巴西是糖的主要產地,郭鶴年很想直飛巴西,到當地采購糖。
不過他的身份過于特殊,一旦出現在巴西,勢必引起業內的猜疑。
在事情陷入僵局時,正巧國際糖業大會將在瑞士日內瓦舉辦。
郭鶴年聽到這個消息后,心中想到了一個辦法。
在大會期間,他飛往瑞士參加會議,同時暗中派人到巴西大量收購糖。這樣郭鶴年既不用在巴西拋頭露面,也能實現采購的目的。
不過,他還是低估了業內人員的情報線。
在瑞士參加會議時,有個英國同行過來告訴他,這幾天巴西出現了一個亞洲面孔,不斷收購當地的糖。
郭鶴年聽后嚇出了一身冷汗。
只是短短幾天時間,同行就得到了消息,這可不是個好預兆。
好在一切沒出岔子,當同行們開始議論此事,還沒做出應對措施時,巴西那邊傳來了好消息。
供給國內的糖終于到了,這筆交易完成后,世界糖價馬上發生了變化。
而郭鶴年又利用自己的資源,幫中國在這場波動中賺了500萬美元。
以如今的眼光看,這500萬美元似乎不是多大的數字,但是在當時,我國的外匯儲備是-8100萬美元。
由此不難想象,這筆收益是多么的可貴。
更令人動容的是,郭鶴年經商多年,對利益二字的理解比其他人更為深刻。
在那次采購過程中,只要他順勢多做一些運作,自身必然會賺得盤滿缽滿。
但是他沒有為自己牟利,而是一門心思的為國家解決問題。
在提到此事時,郭鶴年表示,我是個商人,但是我不能對中國不忠。
1984年,當時北京國貿項目招標,想以此打造一個向世界展示新中國的窗口。
郭鶴年了解到消息后,認為這是很好的事情。
后來有人告訴他,美國人和日本人正在競爭這個項目,他堅定的說:
“這個項目該由我們中國人自己做。”
他馬上派人與招商方取得聯系,表示自己也要參與競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經商環境幾經波動,很多外資企業紛紛撤離。但郭鶴年始終屹立不動,他認為中國是非常值得投資的國家。
而且作為從中國走出來的第二代華人,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堅定的支持故國。
總結:
正是謙虛的態度和勤勞務實的品格,讓郭鶴年得到了更多發展的好機會。
后來他成立香格里拉公司,收購南華早報,在糧食、糖類、地產、金融等多領域都有建樹。
如今,102歲的郭鶴年還沒有完全隱退。
雖然年輕一輩已經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但是與其相比還有所差距。
面對龐大的家族產業,郭鶴年只能繼續扮演著主事人的角色,靜靜等待新的接班人成長起來。
參考資料
《100歲的首富,千億家產,誠尋繼承人》澎湃新聞
《經商贏利之外的郭鶴年—<郭鶴年自傳>》聯合早報
《馬來西亞首富、山頂香江富豪、亞洲糖王郭家的故事》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