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2日,在成功攻占了彰武之后,國軍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迎來了自南京而來的總統府參軍羅澤闿,并帶著這位老蔣身邊的紅人在彰武進行了參觀。
參觀過程中,廖耀湘極為得意的向羅澤闿介紹自己此次的勝利,同時還告訴羅澤闿,不要小看彰武這個小地方,拿下這里,那就相當于捏住了東北共軍的“七寸”。
廖耀湘此話從何說起呢?彰武真的有這么重要嗎?要弄清這一切,就得從幾天前說起。
一、自以為是廖耀湘
1948年10月1日,我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完成了包圍,而與此同時,國軍為解錦州之危,組建了東、西兩大兵團,企圖以東西對進的方式,夾擊東野主力于錦州城下。
不過在最開始,作為西進兵團司令官的廖耀湘,是一百個不愿意出兵錦州。
在廖耀湘看來,自己只要帶著部隊一出沈陽,那就是“背遼河、新開河與饒陽河三條大水側敵行動”,百分百會遭到東野分割圍殲。
但問題就在于,老蔣已經下達了命令,不出沈陽肯定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廖耀湘就想到了一個主意。
按照老蔣的計劃,廖耀湘兵團應當在出沈陽之后,沿著北寧線疾馳南下,以最快速度抵達錦州才對,但廖耀湘在將部隊帶出城后,反而去了沈陽以西的新立屯,爾后又北上去了彰武。
之所以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廖耀湘的“小心思”。
在他看來,兵出沈陽確實存在有一定風險,但相比于這些風險,他最不想也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在兵出沈陽后,不僅錦州未能救下來,同時沈陽也被東野端了,屆時,自己不僅無路可退,同時按照老蔣一貫的作風,那東北戰局失利的主要責任,絕對會扣在自己頭上。
因此,廖耀湘就必須找一個穩妥的辦法,既能對上有所交差,又能保證自己進可攻退可守。
而他的計劃,就是把部隊帶到彰武一帶,在這里先等一等,看看錦州范漢杰能不能扛住、會扛幾天再說。
如果范漢杰能扛住東野的進攻,那么自己順勢南下,與范漢杰前后夾擊東野,這樣不僅解了錦州之危,同時還交差了任務。
而如果范漢杰扛不住東野,但起碼能扛一段時間后,那么就算東野拿下錦州,也已經是強弩之末,這時自己再順勢南下,就能打東野一個措手不及,說不定還能取得不錯戰果。
退一萬步講,若是錦州的范漢杰不堪一擊,很快被東野拿下,那么自己就能在第一時間縮回沈陽。
這就是廖耀湘當時的想法和計劃,主打一個萬無一失,不過,這種心思自然不能說的太明白,此外,要想讓老蔣同意自己先不南下而是去彰武,就必須有一個能說服他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廖耀湘也早有準備。
根據他得到的情報顯示,彰武這個地方,是東北共軍的后勤補給基地,同時,也是東野運輸物資的重要補給線,拿下這里,就能切斷東野的后勤補給線,而后勤補給線一旦被切斷,東野肯定扛不了多久,屆時,錦州之危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理由,讓老蔣無法拒絕,當然,他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拒絕了,就西進兵團救援錦州這個事兒上,他已經與衛立煌、廖耀湘扯的心力交瘁,當時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只要是去救錦州,走哪里都成。
就這樣,廖耀湘在10月8日,開始集結大軍。
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在當時可以說是頗有戰斗力,國軍五大王牌部隊有兩個就在該兵團(新1、新6),除此之外,還有新3軍、49軍、71軍等部共10萬人。
為了使各軍更好的理解此次戰斗意圖,廖耀湘在部隊出發前,專門進行了講話,強調了彰武是東野后勤補給重地,并告訴所有人,這一次,一定要拿下彰武。
10月11日,在攻占了彰武外圍的東野據點之后,廖耀湘的先頭部隊新3軍抵達彰武城下,隨后,新1軍50師也趕到,兩軍會合之后,又調用了十輛坦克、五架飛機,對彰武展開了轟炸。
最終,在12日凌晨,廖耀湘成功拿下彰武。
而在廖耀湘拿下彰武之后,南京方面就立即播發了“國軍進展神速、共軍節節敗退,占領戰略要點彰武,切斷共軍后方補給”的消息報道,一時間,廖耀湘風頭無兩。
不過,問題就在這里,彰武到底是不是東野的后勤補給重地?如果是,怎么會如此輕易的被廖耀湘拿下?
二、東總的部署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彰武確實是東野的后勤補給重地。
廖耀湘在攻占了彰武之后,在此地繳獲了相當可觀的糧食,數量之多,以至于拿軍用卡車連續往沈陽運了好多趟,著實讓西進兵團的大小軍官們發了一筆橫財。
由此可見,這里確實是東野的后勤補給重地,不僅如此,這里還是東野用于輸送物資的重要交通樞紐,當時錦州戰役在即,大批的前線物資都要從彰武這里運過去。
所以,廖耀湘說拿下彰武,就掐住了東野的“七寸”這話,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并沒有錯,畢竟我們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若是后勤不到位,那前線就麻煩了。
既然如此,東野又為何讓廖耀湘這么輕輕松松的拿下了彰武呢?實際上,從當時的部署來講,彰武這個地方,是東野有意識讓出來的。
廖耀湘在發兵彰武后,中間并非是沒有遭遇過東野的阻擊,在10月9日,東野五縱在司令員萬毅的帶領下,于當日清晨抵達彰武以北,并與新6軍的22師和新3軍的54師進行了交戰。
與此同時,東野六縱(欠17師)也在彰武東北方向運動。
不過,五縱和六縱并沒有與敵過于糾纏,守在彰武外圍陣地的五縱13和15師,在進行了一定抗擊之后隨即后撤,而守在彰武縣城的14師,在與敵進行了八個小時的拉鋸戰之后,也撤到了新開河西岸。
從這些動作之中,就能明顯看出東野是有意所為,而非是因不敵廖耀湘而敗退的。
之所以這么做,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誘使廖耀湘兵團繼續北進,而不是轉頭往錦州方向快速增援。
自廖耀湘準備出沈陽開始,東野首長始終認為,其大概率會直奔錦州而來,畢竟按照常規思維來說,這是當時國軍最要緊的事兒,因此廖耀湘沒理由不來。
甚至,東野首長還想到了廖耀湘出沈陽后,有可能會北援長春。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廖耀湘既沒有南下救錦州,也沒有北上援長春,而是想了個出彰武的計劃。
不過,在得到廖耀湘要去彰武的情報之后,東野也迅速做出了反應,既然他一門心思的要去彰武,那就讓他在彰武多待幾天,這樣的話,更利于錦州戰役。
但若是想讓廖耀湘在彰武多待幾天,那就有必要把戲做足,不然他也不會上當。
首先,彰武既然是后勤重地,那就應當有大量的糧食,用這些糧食讓廖耀湘嘗到甜頭,這樣其才能認為自己的戰術是對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有阻擊和抵抗,但又不能阻擊得太猛,不然很容易把廖耀湘嚇跑。
而對于這個任務,五縱完成的極為出色。
10月9日的接觸戰中,五縱15師和13師在彰武以北的葉茂臺與新3軍打的頗為“激烈”,期間陣地多次失而復得又得而復失,這么一來,新3軍打的極為起勁兒,最終看“火候”差不多了,13師和15師才奉命“敗退”而走。
而在彰武縣城的爭奪戰中,14師更是與敵拉鋸八個小時,一直到當天晚上,才讓敵人“獲勝”進城。
這么一來,包括廖耀湘在內的西進兵團,都認為是自己的戰力“強悍”才擊敗了東野,進而愿意停留在彰武。
三、廖耀湘的失著
讓廖耀湘拿下彰武并在這里停留,自然是對錦州戰役有利,但同時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東野在錦州前線的物資補給該怎么辦?
要知道,當時錦州戰役已經打響,且進入到了關鍵階段,大軍云集在錦州城下,每天各種物資、彈藥的消耗量是十分驚人的。
所以,補給線的中斷,是會對戰局產生嚴重影響的。
而廖耀湘打的就是這個主意,他覺得只要占據了彰武,那么圍攻錦州的東野就會陷入補給困難的境地,拖得越久,那錦州之圍自然可解。
對此,東野首長就沒有預案嗎?當然有,并且還不止一個。
就在廖耀湘進占彰武期間,東野首長與東北局就在考慮如何在失去彰武后,依然能保證錦州前線的物資供應。
經過商議最終決定,再開辟出兩條新的通道,用來保障物資供給。
其中一條,是由內蒙古的甘旗卡,經庫倫旗,再進入遼寧舊廟的運輸線,這條線可以直達阜新,而另一條,則是由通遼經內蒙古的余糧堡、八仙筒、下洼,然后進入遼寧后直到北票的運輸線。
這兩條線,一個全長約300里,一個全長約600里,從這個距離看我們就能知道,工程量一點都不小。
而當時,東野大軍主力部隊基本都投入到了戰場之上,同時軍情緊迫,又不可能慢悠悠的修路,怎么辦呢?
關鍵時刻,成千上萬的當地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主動請纓與修路的戰士們并肩戰斗,他們不分晝夜忙碌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最終,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建成了了兩條可供汽車行走的道路。
這一點,是廖耀湘乃至整個國軍做夢都沒想到的,他們在戰術上絞盡腦汁卻最終弄巧成拙,因為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人民的力量,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