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一枝獨秀玉露香。”來自山西臨汾隰縣的“新農人”劉志軍一臉驕傲地說道,他手里捧著的,正是被譽為“中國梨王”的隰縣玉露香梨。
玉露香梨,是以新疆庫爾勒香梨為母本,以河北雪花梨為父本,經過生物學上的優選優育所培育出的新品種,由于果肉晶瑩剔透,果香清甜,汁水宛如玉露瓊漿,故名“玉露香梨”。
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的崛起,勇于開拓創新的隰縣人為玉露香梨找到了新的銷售路子,使得這一土生土長的香梨產業通過電商走紅全國,成為了當地農民振興鄉村的關鍵力量。
以劉志軍為例,自從2020年開始向拼多多等平臺供貨起,玉露香梨的銷售規模不斷擴大。今年,他更是與朋友合作,直接在拼多多上開店,店鋪上線僅一個月,日單量就接近200單,榮登百億補貼梨子暢銷榜。
更低的門檻、更多的生意不斷推動服務的外延,可喜的是,在電商平臺之外,當地緊貼市場需求的配套產業也漸成生態。電商平臺能撬動多少個就業崗位?這個數字仍在不斷擴大。
更低的門檻,更優的玩法,月銷數千單
劉志軍是土生土長的隰縣人,在他的講述中,家鄉有兩張可以叫響全國的名片,一張是懸空寺小西天,因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另一張就是玉露香梨,迄今已有40多年的栽種歷史。
盡管如今這兩張名片都已被人熟知,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隰縣是當地出名的貧困縣,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玉露香梨的銷售一直是個難題。
2009年大專畢業后,為謀求更好的發展,劉志軍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在北京一家汽車公司里,從事整車組裝工作,劉志軍一個月能賺到4000元左右。4000元的收入不低但也談不上高,在劉志軍看來,北漂生活成本太高,薪資難有結余,思來想去,不如回家種水果。
2011年,北漂兩年后的劉志軍回鄉種起了紅富士蘋果。隰縣地處北緯36度優質水果生產帶,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具有種水果的天然優勢,之后幾年里,劉志軍一直在老家經營著水果種植與銷售的生意。不僅上下班時間自由,掙的錢也越來越多。
眼見日子越來越有奔頭,2018年,一場凍害天氣毀了劉志軍一年的收成,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再次北漂,開啟了做物流快遞員的日子。至今,他仍記得那年雙11一天工作14-15小時的場景,只能在工作間隙吃飯,又累又忙。
俗話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正是這次的經歷,讓劉志軍意識到了水果電商可觀的發展前景,不甘心就此放棄的他,打了一年工,又返回家鄉干起了老本行。
在老家,劉志軍有八九十畝地,最初主種紅富士,在線下渠道銷售。但國內蘋果種植面積占到全球的50%左右,市場競爭激烈。再次回到隰縣的他,決定改種當地地標農產品玉露香梨,且銷售渠道開始轉向線上。
隰縣玉露香梨通過拼多多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2020年是劉志軍生意的重要拐點。在此之前,他種的梨全都通過線下批發和大客戶渠道銷售,年銷量20-30萬斤。2020年在朋友的帶動下,劉志軍開始向拼多多等線上平臺供貨,打開了生意新增量,至今收入翻番。2024年,劉志軍銷售玉露香梨總重超過了200萬斤,線上渠道漲幅明顯,其中,拼多多占比最大。2025年初,劉志軍又和朋友合作,在拼多多上經營起了自己的店鋪。
“拼多多對我們這些‘新農人’很友好,不僅準入門檻低,去年下半年還提出要全力扶持像隰縣玉露香梨這樣的新質供給,保證商家獲得穩定的銷量和利潤,這對我們很有吸引力。”劉志軍表示。
去年下半年,拼多多相繼落地了“百億減免”、“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等一系列政策,針對新質商家推出從產品、營銷、運營到供應鏈的全鏈路扶持政策。在劉志軍看來,這些政策就像是一劑強心針,讓商家能集中精力專注于產品本身的同時,也降低了商家的準入門檻和運營成本。
這些年,劉志軍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對比做線下單一渠道時的年收入,幾乎翻倍增長。入駐拼多多一個月時間,日均銷量接近200單,單品SKU已經登上拼多多百億補貼梨暢銷榜。
玉露香梨單品SKU已經登上拼多多百億補貼梨暢銷榜
更多的訂單,更火的生意,帶動友鄰家門口就業
今年初,中國社科院大學發布的《電商生態高質量發展與就業促進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的興起,使得創新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更廣泛的人群。從激發就業生態的維度出發,拼多多走出了一條普惠型道路,不僅為傳統就業市場的強勢群體創造了就業機會,更為弱勢和困難群體提供了就業空間。
近年來,隰縣不斷壯大的玉露香梨產業,拓展了種植、包裝等環節的用工需求,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的就業難題。
在劉志軍經營的果園里,田間基礎管理工作目前都依靠自動灌溉系統完成,但關鍵的修剪、套袋、疏果、打包等工作,仍需要不少人力支持。
每到果樹修剪、給果子套袋的階段,劉志軍就會從附近村子找工人幫忙,每次把信息往招工群一發,幾分鐘就能收到應聘電話。按照他開出的工資標準,工人每套一個梨,就能賺一毛錢,動作麻利的工人每天能收入500-600元。八九十畝地,十幾個工人套袋4天左右,人均收入就達到了當地的平均月薪。而到了每年9月的收獲階段,劉志軍又會找更多人來幫忙采摘、打包,忙碌期日薪高達170元。
“我們的工作簡單,上手快,像套袋、打包這樣的工作,家里種果樹的老百姓們基本都會。”劉志軍解釋道,這就很好解決了寶媽和留守中老年人的就業增收問題。而自從農村電商帶動了玉露香梨發展,一些原本選擇到縣城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選擇返鄉加入。
眼下,劉志軍每年累計招收的當地工人能達到數百人,團隊中有80%的正式員工屬于曾經面臨就業問題的家庭主婦,三分之一的人屬于大學生或城市就業返鄉人群。人回來了,鏡頭架起來了,貨賣出去了,老百姓的錢包也鼓起來了。
中國社科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分析指出,近年來,拼多多不斷發揮生態中樞作用,創造了三大就業增長點——自主創業增加就業、產業升級帶動就業、海外業務促進就業。
具體來看,電商平臺打造的低門檻營商環境利于自主創業,使得大學生等群體積極參與,用創業實現就業;“電商西進”等政策打破地域限制,拓寬市場空間;“百億補貼”“百億減免”等則降低商家經營成本,幫助商家良性發展、穩定就業崗位;而海外業務拓展市場,使得商家在創新升級、發展壯大等過程中,進一步創造就業崗位。而據《報告》測算,擁有1420萬活躍商家的拼多多,在國內累計激發就業崗位5532.1萬個。
更大的需求,更優的服務,激活供給端生態
訂單越來越多,市場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增加匹配商家供應的服務也就勢在必行。
“玉露香梨好吃是好吃,但是不耐放,一放就爛。”劉志軍以前經常會聽到消費者這樣的評價,他自己也深有感觸,“由于玉露香梨這個品種的成熟期比酥梨要早,在晉中地區約9月上旬成熟,以前果農們用土窯洞儲存,沒辦法存放太長時間。”劉志軍表示,延期銷售的策略只能是通過恒溫冷庫儲藏來實現,配套的生產栽培和儲藏保鮮技術落地以后,隰縣玉露香梨的供應期基本上能達到八九個月。
于是劉志軍開始在當地自建冷庫,存儲從各村果農處收來的梨子。冷鏈倉儲保鮮,是實現從農產品到商品的重要推手,也是讓香梨跨越時間和空間局限的第一步。劉志軍以自家冷庫為例向記者講述,每年下果之后,果子全部都放在恒溫庫里,以觀望一個穩定的市場價格,“行情不好的時候價格只有1塊多,等差不多漲到3塊、4塊的時候,就可以賣了。”
劉志軍建冷庫的故事是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電商就業體系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提供崗位本身,更能通過挖掘市場需求,匹配商家供應,進一步激活供給端的配套服務。
隰縣野里垣土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就是目前當地最大的專注于智能分揀、物流配送的梨果生產加工企業,車間兩條分揀線一天最多能選出4萬多公斤優質玉露香梨,經過精準分選、精細分類、精心包裝后,梨果附加值能提升至20%以上。
據劉志軍介紹,當地百人規模以上的企業能達到七八家,他自己也在去年成立了一家小型配套加工公司,現有員工近10人。近年來,隰縣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23個主體,新建4.7萬立方米,存儲量增加1.3萬噸,縣里建成配套冷庫11萬噸,玉露香梨智能分選線達10余條,形成了一條集種植、采摘、包裝、出口于一體的成熟產業鏈,成為名副其實的玉露香梨第一縣。
“觸網”短短五年時間,劉志軍就感受到了村子里的變化。如今,不少人家都在縣城里買了房,從農村搬到城市生活。一到梨樹修剪、采收季,家家戶戶外出的人又回來了,村頭巷尾停滿了小汽車,場面非常熱鬧。快遞物流也迎來了新氣象,一改小推車送梨出村的場面,現在忙碌時,一天幾輛9.6米的大貨車把玉露香梨往外拉,通過電商送進千家萬戶。
在拼多多上,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電商平臺作為連接廣大中小商家和用戶、線上和線下產業鏈的綜合數字生態系統,正通過持續的業態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