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哪吒2》海報 圖源網絡
從《封神演義》到《哪吒》:人文化讓我們放棄了封神
文/海北尬生
《哪吒2》現在已經突破了100億的票房,這即使是對于春節檔電影也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成功。我們的公號最近發了不少關于《哪吒2》的文章,比如:。那現在,我打算就哪吒這個話題,寫一些我比較關心的點。
總共我看過三個版本的哪吒,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只有兩三歲時看的動畫片《哪吒傳奇》、十幾歲時看《封神演義》(也包括最傳統,最原本的那些宗教中的哪吒故事),以及最近看到的哪吒電影系列。而如果要把我心中對哪吒這個角色以及故事本身評價的正面程度按0到10做一個定量描述的話,應該是看完哪吒傳奇后是7,看完《封神演義》后降到幾乎為零,最近幾年又恢復到一個8到9的位置——拜哪吒系列電影所賜。
所有的這些作品都希望營造出一個勇敢的、義氣的少年英雄的形象,這一點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從所有作品中看出來。但是三個(組)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塑造,安排了不同的情節,并為哪吒周圍的人物設置了不同的性格和作用,結果就是有些效果很好,有些卻多少有點適得其反。
封神演義當中的哪吒故事是用一種很扭曲的方式展開的。它的確是一部封“神”的故事,在這部故事里,無論是凡人的情感,還是凡人本身都沒有地位可言。比如說封神是這樣塑造李靖和哪吒的關系的:哪吒與龍王一家發生沖突后,李靖想過要殺死他避禍,哪吒悲壯地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之后,李靖仍不原諒他,在他托夢給母親建廟以恢復自己的真身時親自砸毀了哪吒廟。哪吒復活之后,懷著巨大的怨氣要找李靖復仇,李靖被迫隨身攜帶著鎮壓哪吒的寶塔,成了托塔李天王。
請問這是什么父子關系?
我的確看到一些人這樣辯解:哪吒他們本身就是神,李靖夫婦只不過是他的生身父母,哪吒不過是借他們的軀體完成在人間的誕生而已。但如果真是這樣,這恰恰說明了我的觀點:《封神演義》單純在把這些人當做神來寫,主動地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他們的人性。甚至《封神演義》成書之后,很多改編的話本小說里也回避了這些令人不適的情節。當然,這種寫法也并非《封神》自己獨有的問題,比如寶蓮燈故事當中的二郎神:一個當舅舅的,何苦如此責難自己的外甥和妹妹?這個故事里或許需要一個反派,但為什么要是他呢?
老版《封神榜》中的哪吒 圖源網絡
因此,《封神演義》的確建立出來了一個英雄哪吒形象,但是作者許仲琳卻安排了一大堆讓人覺得人物不可親不可近不值得羨慕的情節。同時,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標簽化,比如妲己沒有什么其它太值得說的,就是個狐貍精。這部小說顯然是以歷史故事為主線來寫神話故事,似乎有點像三國和西游的疊加,但這兩部小說取得的成功遠非《封神演義》可比。盡管魯迅說它“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它仍然不標簽化,而且仍然給你一種他在描寫真真正正的人,而非無感情的機器或者神的感覺。白帝城托孤和揮淚斬馬謖寫的就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而且雖然在魯迅這樣的專家來看,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塑造有瑕疵,但他也承認關羽的塑造是極為成功的。上面兩句話的后半句就是“惟于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更有參考價值的,當然還是西游。同樣是塑造神仙,《西游記》卻能在既讓人承認他們是遠超于凡人的神仙的基礎上,因為發現他們有人性而產生共情。很多人都說“小時候希望自己是孫悟空,長大了覺得自己是豬八戒或者沙僧”,說明他們無論是性格還是言語還是情節,都非常與凡人貼近,由此才產生了讀者中廣泛的共鳴。當然,有些事兒更反映了社會的一些事實,比如“被孫悟空打死的妖怪都是沒后臺的”。這是《西游記》取得成功的關鍵,這樣的成功也遠非《封神演義》所能比。
老版《西游記》中的哪吒 圖源網絡
這種問題,在03年的動畫片《哪吒傳奇》中就做了一些糾正。這部動畫片看的時間距離現在過于久遠,很多情節已經記不太清了,但仍然記得雖然申公豹什么的也是標簽化的反派,李靖夫婦在這里卻是為人父母的正常模樣:愛孩子,寵孩子,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孩子。而至于哪吒的人文化的定位,最后的片尾曲已經寫得很清楚了:
有時他很聰明,
有時他也犯傻,
他的個頭跟我一般高,
有時他很努力,
有時他也貪玩,
他的年紀跟我一般大。
很多人應該也像當年的我一樣,希望成為《哪吒傳奇》當中的小哪吒。因為我真覺得他是我們這些孩子中的一員,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尤其如此。而相反,應該不會有多少人希望成為《封神演義》中的哪吒。
《哪吒傳奇》中的哪吒 圖源網絡
而餃子的《哪吒》系列更進一步發揮了這一點:太乙真人是個嘻嘻哈哈糊糊涂涂的大胖子,第一集中的敖丙便不再是單純的反派,他和哪吒首先是朋友,然后才有沖突。第二集中,申公豹也不再單純是反派,制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交代他為什么變成這樣。至于原有的頑童形象的哪吒、為人父母的李靖夫婦,則仍然保持了和《哪吒傳奇》一樣的設定。這樣的表現顯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很多人都評論說“在申公豹上看到了自己”之類的。我想這是這部電影獲得成功的關鍵。
所以從明朝的《封神演義》,到那些回避某些情節的話本小說,到世紀初的《哪吒傳奇》,再到今天的電影《哪吒》,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很清楚的主線:我們在賦予主角越來越多的人的情感和人的特質,簡單來說,我們不再“封神”,我們在“造人”。而且我們越來越認為,好人和壞人首先都是人,然后才有好壞之分。他們的變化是有理由的,他們的形象也應該是復雜而多元的。
這種強調人的情感,人的人性,人的價值的觀點其實就是人文主義的內核。而這個理念早在一發源的時候,就在藝術上體現了這些價值觀。那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在那之前,歐洲的圣母畫往往是這樣的: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他們畫出來的圣母像卻是這樣的:
呈現出來的畫面能有這樣大的變化,原因很多,比如文藝復興時期使用了更貼近現代技術、性質更好的顏料,在數學的幫助下畫家掌握了有效的透視法,解剖學的發展讓人體的比例更加準確,等等,不過立意上的變化仍然是非常明顯的:即使是在畫圣母和圣子,拉斐爾他們也是在表現他們擁有人性,而且是在通過塑造、強調他們的人性來凸顯他們的神性。
現在我們當然也在試著做這樣的轉變,只是比歐洲人要晚很久而已。有人說《哪吒》這部電影“挑戰了西方大片向我們傳遞的價值觀”,我看卻未必。票房上的確是個挑戰,也的確是個成功的挑戰,但要真的去談它傳遞的價值觀,特別是那些鑄就它成功的價值觀,我們會發現這些東西反而是舶來品。《哪吒》沒有挑戰這些價值觀,相反,它在用中國的故事進一步踐行并宣講這些東西。
這種價值觀的引入并出現在電影行業,其實也要感謝那些好萊塢大片。在它們來到我們這里之前,我們在看什么呢?我們在看樣板戲。在那里,好人就是正義的神明,絕不會有弱點,也永遠不會恐懼、心碎,哪怕是失去了父親;壞人則是邪惡的惡魔,不會做一點好事,也不會有任何善心、良心,哪怕只是心軟一下。我曾經和一位當年負責演這些的人聊過,他說,哪怕是從化妝上都可以看出來好人壞人:好人的臉會畫的更紅,還會專門在上面涂一層類似油脂的東西(抱歉化妝品這些東西不太懂),以便可以在燈光照上時顯得更亮;壞人則會故意把臉畫的青一些。于是,哪怕是演經過嚴刑拷打的人,演員照樣“紅光滿面”,這顯然不符合現實。演員,化妝師之類的人都知道,但他們必須如此。
當然,重災區還是文學。蘇聯著名作家拉夫拉尼約夫有一部小說叫《第四十一》。這部小說在蘇聯成功的被出版并被改編成電影,但在中國受到了非常嚴厲的批判,還把它當做“現代修正主義的藝術標本”。書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女主人公馬柳特卡是個堅定的紅軍戰士,有一次她和戰友一起押送一個長相帥氣的白軍軍官,遇上了海難,只有她和軍官幸存。二人流落荒島,馬柳特卡,本來就對他的長相很認可,現在更是有了一些愛意,雖然他們對事物的觀點往往完全相反。她開始猶豫,自己究竟是該做一個紅軍戰士把他打死,還是該做一個戀人。最終,當白軍的船路過小島,白軍軍官準備離開的時候,她下定了決心,開槍把他打死,但仍然痛哭了一場。
《第四十一》劇照 圖源網絡
要真從紀律的角度,馬柳特卡也沒有犯什么嚴重的錯誤,她最終還是打死了白軍軍官。但有些人不滿足,他們的意思是連猶豫也不能有,一見鐘情也更絕不應該,應該從一開始就把他崩掉。對此,只能呵呵一笑了,說這種話的人要不然是違心,要不然是沒有任何情感的機器人。對于前者不必計較,而如果是后者,也完全沒有理論的必要,因為注定是雞同鴨講。鐘叔和先生后來調侃過:要是女紅軍后來退休,當了董事長,白軍軍官成了富翁,從海外過來投資,這不又是拍電視劇的好素材嗎?
總之,那個時代里有一些人徹底否定了人性和人文主義,要借用儒家的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然而,王陽明他們卻驚奇地發現,天理其實就是人欲,人欲被否定,天理也就蕩然無存。極度鼓吹“滅人欲”的人,往往要不然作繭自縛,要不然被人發現表里不一,比如朱熹就有和別人爭搶官家妓女的“光榮史”。真正的馬主義者也認可人性,所謂的黨性,無非是人性的一種,沒有人性,哪有黨性?
特殊時代結束之后,我們一度有點彷徨。那些時間里,我們被告知好人都是絕對的好,壞人必須是絕對的壞,二者中間就沒有一個灰色地帶,但我們最終卻發現所有人其實都是這個灰色地帶里的。有那么多人要和父母、爺爺奶奶之類的“劃清界限”,但難道那么多年的生活經驗不能告訴他們父母和爺爺奶奶是什么人嗎?我們隱約地察覺到這些,但不敢寫出來拍出來,劉心武寫的那篇《班主任》其實仍然是“三突出”的寫法,但仍遭到了不小的非議。
在那之后,美國的這些大片被引入,我們終于學到并確定了一點:英雄人物不需要被塑造的完全正面,恰恰相反,他們有缺點,反而更容易讓他們被人接受。甚至很多時候都不需要專門刻畫英雄人物,刻畫平凡的人也可以塑造出英雄形象,講好英雄故事。壞人也是如此,而且講述他們有好從壞的轉變,也更利于提升電影的內涵。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圖源網絡
即使是到了拍《哪吒》的時候,我們仍然在學習。《蝙蝠俠大戰超人》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敘事視角:給普通人,特別是給那些超級英雄沖突的受害者們提供了一個表述空間,讓他們闡釋“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這應該是美國電影、也是其他任何英雄題材電影第一次用這種視角。在《哪吒1》當中就有這樣的情節。也許是餃子他們看過蝙超大戰,覺得是個很好的角度,就引用了過來,但我更希望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角度:這說明他們真的有這樣的意識。
所以《哪吒2》的受熱捧對我而言,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票房奇跡。它傳遞的價值觀與觀眾的反應說明這么多年以來,人文主義的觀點越來越被中國人接受。雖然我們這個國家仍然有一些人因為懷舊情懷和斯德哥爾摩群候癥的癥狀表現,仍然在推崇著樣板戲之類的,絕大多數人畢竟向前看了,覺得人不應該再是一個標簽或者一顆生銹的螺絲釘,人就應該是人。這種意識是讓我們遠離那種封神、打鬼卻偏偏造不出來人的時代的真正保障。
作者簡介
海北尬生:因其嘗求學于北海之北,每不顧環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愛讀書,本學理工,愛好文學。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the end~
更多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