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某平臺有個問卷調查,題目是:“很多90后月薪上萬,為何卻負債累累?”
其實,對這個調查的題目我就有不同的看法。
“90后月薪過萬”的人確實有,但說90后這個大的群體都月薪過萬那是假象,容易給人造成錯覺,以為職場遍地是黃金。
真相是什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折合月薪不過3442元。
更扎心的是,個稅起征點5000元后,納稅人數僅占總人口約5%。
月薪過萬的90后,已經是金字塔尖的少數派。
但為什么高薪過萬的90后,也會負債累累呢?
一、表面光鮮,背后負債,他們錢都去哪兒了?
1. 一線城市生存:工資高,但每一分錢都在“跑路”
月薪過萬的90后基本在一二線大城市,在三四線的地方不太現實。大城市房價高,不管買房還是租房壓力都很大。
“月薪1萬5,到手1萬2,房租5000,通勤1000,吃飯3000,還沒算社交和購物,月底一看——倒欠花唄2000。”
這是一位北京90后的自述。
一線城市的高薪背后,是更高的生存成本。
工資在漲,物價漲得更快。
2023年CPI數據顯示,17個省份物價連續回落,但一線城市仍居高不下。
2. 90后消費觀念:被社交媒體綁架的消費主義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最新款iPhone、限量球鞋、網紅旅行地、醫美套餐……
社交媒體上,“精致生活”成了標配,很多90后被裹挾進一場無休止的攀比游戲。
數據顯示,超60%的90后習慣用分期付款,負債人群中,消費貸占比高達45%。
更諷刺的是,許多人借錢不是為了“剛需”,而是為了“人設”。
3. 房貸車貸:超前透支的未來
“掏空六個錢包付首付,月供占工資一半,不敢辭職、不敢生病。”
90后是買房主力,但房價與收入嚴重倒掛。
一線城市一套房動輒數百萬,月供1萬起步,即便年薪20萬,也活得如履薄冰。
車貸、教育貸、裝修貸……債務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二、職場內卷:高薪背后的隱形代價
1. “高薪”可能是拿命換的
互聯網大廠年薪30萬?
背后是996、熬夜加班、全年無休。
一位互聯網巨頭公司員工曾自嘲:“工資高是因為時薪低,算下來和送外賣差不多。”
更殘酷的是,35歲裁員危機如懸頂之劍。
高薪崗位的穩定性,可能還不如月薪5000的體制內工作。
2. 為競爭力買單:教育、副業、人脈
“報Python課5000元,MBA學費20萬,混圈子一頓飯1000元……”
90后深知職場競爭激烈,瘋狂投資自己,但回報周期漫長。
有人副業做自媒體、擺攤、代購,看似熱鬧,實則90%的人月收入不足3000元。
3. 被平均的“偽中產”
企業高管年薪百萬,普通員工月薪1萬,一平均,全員“中產”。
這種統計游戲,掩蓋了真實差距。
就像網友吐槽:“我和馬云平均身家千億,但我依然吃不起車厘子。”
三、如何改變這種負債的現狀?
1. 財務規劃:先存錢,再花錢
記住一個公式:收入-儲蓄=支出。
哪怕月薪1萬,至少強制存下20%,建立應急基金。
警惕“假精致”,減少非必要消費,學會用性價比替代虛榮心。
2. 提升“反脆弱”能力
主業求穩,副業求變。
發展可遷移技能,就算眼下的工作穩定,也要未雨籌謀,即便行業震蕩,也能快速轉型。
一位杭州媽媽打三份工月入過萬的故事曾刷屏網絡,她的韌性值得學習,但更需思考:如何用一份工作賺兩份錢?
3. 政策與心態的雙重解壓
呼吁企業合理漲薪、完善社保,但更重要的是——
放下“同齡人焦慮”。
有人出生在羅馬,有人一生到不了羅馬,但普通人護好一家溫飽,已是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