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有個朋友留言問了我一個問題:
如果股票繼續這么漲,會不會帶動房價往下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拉長周期來看,在通脹的加持下,一切資產都是向上的,而且你去看咱這的市場就更清晰了,股市永遠的三千點,而房價已經漲的飛起了。
因為這里的關鍵,其實不單純是漲幅,還有穩定。
“股市漲,房價跌”的底層邏輯很簡單,那就是當資金涌入股市時,樓市必然因流動性抽離而承壓,而給到的案例也很清晰。
2014-2015年的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幕經典的資金爭奪戰。
當滬深300指數從2000點暴漲至5000點時,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漲幅卻從5.6%跌至-6.1%,而根據當時深圳某私募基金經理回憶:"當時每天都有客戶要求贖回基金,轉投股市杠桿賬戶。"
只是這種資金虹吸效應在2015年6月達到頂峰——當月A股單日成交量突破2萬億元,而同期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環比暴跌43%。
去年國慶,在924行情的帶動下,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當時深圳樓市二手房掛牌量激增30%,其中23%的賣家明確表示"套現炒股"。一位房產中介透露:"有客戶將南山2000萬的豪宅降價200萬急售,資金到賬當天就全倉買入AI概念股。
而當時資本遷徙背后,是股市單周20%漲幅與樓市年化-5%收益率的強烈對比。
說白了,錢還是想往收益高的地方走。
只是后來發生了什么我們也是清楚的。
雖然2015年A股經歷杠桿牛市,上證指數一度突破5000點,但整年同期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漲幅達15%,股市的財富效應催生了“賣股買房”需求,深圳、上海等城市房價半年內上漲超30%。
這背后發生了什么?
很簡單,在15年股市走到頂峰的時候,市場來了一波股災,而在這輪股災中,大量前期買入股票的用戶開始選擇套現,帶崩股市的同時把資金量給到房地產市場了,于是把資本市場上的牛市直接轉移到了房地產市場了。
這就是資本蹊蹺板效應。
在資金量一定的情況下,漲這邊會抽掉另一邊的資金量,去漲那邊,但總歸在選擇平靜后,大家的選擇,會是最穩定的資產。
而對過去二三十年的中國來說,沒有什么資產是比房地產更穩定的了,所以大家在下意識里,還是會傾向選擇房地產作為核心資產。
而美國,就完全不同。
美國股市與房地產市場的增長邏輯存在根本性差異。
以納斯達克100指數為例,2009年其市盈率約為19.5倍,2025年升至24倍,估值提升僅貢獻20%的漲幅,其余80%來自企業盈利增長。
蘋果、微軟等科技巨頭的營收在過去20年實現數十倍增長,英偉達憑借AI芯片三年內股價暴漲26倍。
反觀美國房價,1960-2008年實際年漲幅僅2%-3%,只在2020年后因低利率刺激出現18.8%的年度暴漲,計算下來,美國房價中位數1960-2006年累計上漲18倍(扣除通脹后年化2.3%),遠低于同期標普500指數年化7%的實際回報。
這背后的差異,表面是我上面說的穩定,其實根源是什么呢?
是國家金融之錨,到底在什么資產上。
比如我國,金融之錨毫無疑問是房產,現在普通人去銀行貸款,最硬的抵押物就是房產,你說你有股票,除非是你擁有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否則你很難過授信那一關。
而美國,則是企業利潤,則是金融,對應著的,而美國整個退休金綁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股市收益,美國股票的波動率更是不用多說了。
因為說白了,比起盈利,大家更希望看到資產的穩定收益。
在美國,對應的是股票,而在我們這兒,對應的是房產,當然,這也不僅是金融之錨的事,還有一個國家發展階段問題。
在國家發展初級階段,沒有形成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房產更容易被接受,而后面,發展成熟后,則應該是資本資產。
所以你帶著這點來看就好了。
如果短期內,股票飛漲,那么房地產一定不會太好,但相應的,如果你認為我們的經濟長期是轉好的,那么股票下跌后,核心區域的房產應該是會有回暖的。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