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是近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父親是東北王張作霖,因此他的出生一直備受關注,世人皆稱張少帥。
要說張學良的一生,可謂是有錯也有功,錯誤在于他當年沒有阻攔日本人進入東北,給東北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成了人人謾罵的對象。
而在功勞方面,他也算是一位愛國抗日將領,當年他為了逼迫蔣介石共同抗日,曾發(fā)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因為這件事情,使得全中國開始抗日。
在這件事情上,張學良行事果敢,哪怕因此被囚禁一生,他也毫無怨言,甘愿犧牲自己的自由,以換取全民抗日的局面。
而我們本人的另一位主角愛新覺羅?溥儀,他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之所以這么說,是溥儀見證了很多以往未接觸過的事務,比如清朝的衰敗、列強的侵略、以及民國和新中國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只有溥儀的人生有這個記錄,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因此他必然會成為近代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然而或許很多人都想不到,張學良和溥儀這兩位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他們不僅相識,曾經還是關系非常友好的朋友。
至于他們二人是怎么認識的,還需從1924年說起,當時馮玉祥將溥儀及其后妃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很生氣。
在這樣的背景下,溥儀他們一行人住進天津張園,但作為“皇帝”的溥儀,思想還是舊社會,他一心只想復國,渴望能重回皇宮。
在這樣的背景下,溥儀一刻也沒閑著,始終與各方勢力保持聯系,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溥儀結識了張學良。
當年在直奉戰(zhàn)爭后,張作霖的勢力不斷擴張,溥儀見狀便想拉攏張作霖,而張學良作為張作霖的兒子,加上和溥儀差不了幾歲,自然有共同話題。
隨著對東北軍的了解,溥儀與張學良的交往也愈發(fā)密切,當時溥儀跟著張學良見識了很多他沒有見過的場合。
那時的張學良是接受過現代教育的,加上他是張作霖的兒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妥妥的“富二代”,頻繁出入高級社交場合。
而隨著張學良和溥儀的接觸,他雖然不討厭溥儀,也理解他“復國”的想法,但他對封建帝制并不認同,于是經常勸諫溥儀放棄。
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像溥儀這樣企圖復辟清王朝的人,其實是在和整個社會倒行逆施,最終的結局注定不會成功。
而每當張學良提及這個話題時,溥儀總是難以接受,有時候說的多了還不高興,但張學良還是希望他能走上正軌。
更重要的是,張學良為了讓溥儀接受這個新社會,還提出希望他能進學校讀書,甚至還表示將他送入南開大學。
溥儀拒絕了,其實我們可以理解,他自幼接受的是傳統(tǒng)封建教育,而國家就是他一生的追求,想到國土被侵占就痛心不已。
而且站在溥儀的角度,他也有自己的委屈,馮玉祥抄了溥儀的家,還收繳了大量皇宮財物,心中難免有怨氣。
而且在辛亥革命時期時,袁世凱看見溥儀年幼,便用優(yōu)待清室的八條條件哄騙他退位,還承諾每年支付400萬兩銀元。
但在袁世凱死后,政權更迭,這筆費用也難以保障,溥儀后來還被趕出了皇宮,溥儀能感受到的全是屈辱。
在這樣的背景下,溥儀也變得很能忍,為了巴結張學良,一直在忍受他的一些言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溥儀看不到希望,后期對張學良有了一些看法。
但溥儀這個人也是比較聰明的,盡管心里對張學良不滿,但始終沒有表現出來,畢竟還得依靠張作霖的勢力,一直等待清王朝復辟的那一天。
然而清王朝復辟沒有等到,卻等到了張作霖在皇姑屯遭遇不測的消息,溥儀聽到這個消息后也震驚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溥儀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足夠的實力是無法強大起來的,后來在張作霖的葬禮上,特意送去了挽聯。
張作霖逝世后,張學良接替了職位,成為了新的“東北王”,而他作為一個有思想的青年,自然不會幫助溥儀“復國”。
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溥儀后來成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當時借助了日本的力量,以為之后能享受帝國內部的特權。
但我們也知道,日本是個有野心的國家,溥儀以為自己找到了靠山,其實是日本人在利用他,之后做出了許多背叛國家的事。
而站在張學良的角度,他也是十分討厭溥儀的,當時溥儀已下臺,卻還喜歡擺皇帝的架子,張學良自然看不慣。
更重要的是,張學良也一直沒有放棄勸諫溥儀,因為他知道溥儀的做法是錯誤的,他也知道自己說的話,溥儀不愛聽。
但不論在什么情況下,張學良還是希望溥儀不要做出什么錯事,于是一直在勸他,后來得知溥儀想要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還曾做了一件事情。
當時溥儀還住在天津張園,張學良給他送去一筐水果,而當溥儀的隨從檢查時,發(fā)現里面有兩枚炸彈。
其實這是張學良估計放進去的,想要對溥儀的嚴厲警告,不要與日本人勾結,不要染指東北,但溥儀沒有明白。
當時溥儀認為張學良是在威脅自己,認為他想要殺死自己,溥儀加上逆反心理,之后沒多久就投靠了日本人。
而得知這個消息的張學良很失望,但在一年后,他又再次托人轉告溥儀,要警惕日本人,如果可以的話,要盡早擺脫日本人。
但那個時候溥儀依舊急于登上大位,至于別的他根本不管,而日本人也“說話算話”,在1932年3月建立了滿洲國,溥儀宣布就任偽“滿洲國執(zhí)政”。
溥儀就這樣正式登基了,但也是從按個時候開始,他徹底成了日本人的傀儡,日本人讓他看什么,他就必須干什么。
隨著時間的增長,溥儀逐漸失去了自由,雖然是皇帝的身份,但毫無皇帝尊嚴,處處受壓制和欺凌。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日本人將退出中國,而溥儀也沒了依靠,之后被蘇聯紅軍傘兵逮捕,1950年8月被引渡回國。
至于張學良,1936年因為西安事變被蔣介石關押了起來,直到1990年的時候才被放出來。
也就是說,后來溥儀和張學良再也沒有見過,溥儀后來進行了9年的勞動和思想改造,1959年作為首批被特赦的戰(zhàn)犯獲釋。
到了晚年,溥儀回憶起當年和張學良的種種,發(fā)現張學良當初說的是對的:“這真是我一生的憾事。”
而當溥儀被釋放后,在臺灣的張學良很生氣:“要是我執(zhí)政,早就一槍崩了溥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