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政府新市街道辦事處發布了一則環衛工人招聘公告(無編制),要求年齡35周歲及以下,讓打工人們再度集體破防。
現在就業形勢怎么樣,大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互聯網大廠搞“35歲優化”還能說是“技術迭代”,現在連掃大街都要卡年齡了?合著中年人的歸宿不是“吉祥三寶”,而是“35歲即報廢”?
難怪去年全國結婚登記數跌到40年最低,年輕人連自己都養不活,誰還敢生娃?
公告中明確要求應聘者年齡不超過35歲,僅有司機崗“放寬”至40歲。被網友噴上熱搜后,街道辦連夜把條件改成了“18歲到法定退休年齡”。
但這事兒就跟網紅塌房后刪帖一樣——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而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則是一個更尖銳的命題:今天掃大街嫌你35歲太老,誰又能擔保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時代棄子呢?
35歲到底惹了誰?從大廠到環衛的“年齡圍剿”
“35歲前沒當上管理層,就等著被優化吧。”——這句互聯網黑話,沒想到會在環衛工的招聘公告里照進現實。
廣州街道辦這波操作,堪稱魔幻現實主義:一個常年與掃帚、清潔車為伍的崗位,竟然和算法工程師共享一套招聘邏輯,那就是只愛“小鮮肉”。
更吊詭的是,街道辦一邊喊著“反對歧視環衛工”,一邊卻用年齡門檻把老環衛們踹出門外。這精分程度,堪比渣渣分手時說的“你很好,但我配不上你”。
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如今的職場內卷已經開始下沉到了體力勞動領域。
程序員被“優化”后還能開滴滴、送外賣,但環衛工的年輕化,則直接堵死了中年藍領的退路。
深挖這場鬧劇的底層邏輯,會發現全社會都在針對中年人進行一場系統性規訓:用35歲精力不足制造焦慮,倒逼勞動者接受低薪、高壓。
而大環境的“精神分裂”,則讓這場“人力”圍剿更加血腥:一面是板上釘釘的延遲退休,一面卻是赤裸裸的職場“驅逐”。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3》指出,我國平均退休年齡為54歲,但35-45歲群體中已有21%因失業或健康問題被迫退出勞動力市場。
更殘酷的是,當體力勞動的崗位也關上大門,中年人只能擠向更狹窄的出路:
開滴滴:需自有車輛,且平臺抽成高達30%;
送外賣:單價從8元腰斬至3元,還得和00后比拼爬樓速度;
做自媒體:別忘了算法也偏愛“小鮮肉”,中年博主只能靠“賣慘”博眼球。
根據智聯招聘《2023中高齡求職者就業趨勢報告》,80.1%的35歲+求職者面試時被問過“能否接受加班”“家庭負擔重不重”等隱性年齡歧視問題。更離譜的是,連外賣平臺注冊都開始彈窗提示“40歲以上騎手需提交健康證明”。
延遲退休讓你干到65歲,但市場早在35歲就悄悄把你拉進了黑名單。而剝開年齡歧視的外殼,企業對“年輕化”的執著,其實本質是一場精明的利益算計:
據《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測算,企業為45歲以上員工繳納的社保和公積金費用,平均每人每年比35歲以下員工多支出1.2萬元。在管理成本上,年輕人更易接受“畫餅式激勵”,但中年人可能因家庭、育兒和身體原因無法爆肝加班;在風險轉嫁上,用“年齡淘汰”替代“能力評估”,將結構性失業包裝成個人失敗。
與此同時,公務員招考所堅持的35歲門檻,也在無形中給市場釋放出打工人的年齡紅線。
最終的結果就是把打工人推進“自證陷阱”:你必須跑贏體能、卷過年輕人、躲過AI替代,否則活該被淘汰。
在AI與年齡的夾縫中,中年人還有退路嗎?
以前‘吉祥三寶’是中年人的避風港,現在卻發現連避風港都要搖號了。
廣州環衛工招聘的35歲門檻,撕開了中國勞動力市場最荒誕的一幕:保安、保潔、保姆這些傳統“兜底崗位”,正在成為年輕人與中年人廝殺的修羅場。
數據顯示,中國45歲以上農民工超8000萬,而環衛工群體中45歲以上占比超60%。但在這些“兜底行業”的招聘中,35歲+崗位數量同比減少23%。
更魔幻的是,這場內卷早已蔓延至“吉祥三寶”全產業鏈:
保安崗:985高校保衛處要求碩士學歷,百名碩士爭一崗,保安面試堪比選院士;
保潔崗:北京某高端小區招聘要求“35歲以下、形象氣質佳”,被吐槽選保潔還是選空姐;
保姆崗:雇主列出的“985畢業”“英語六級”“會早教”等條件,讓中年人直呼“卷不動”。
“吉祥三寶”曾是中年失業者的最后退路,如今卻成了年輕人刷履歷的“鍍金石”——這背后是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極致扭曲:
每年雖然有超千萬的高校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但很多企業為了降本增效,招聘崗位不僅大幅減少,甚至有些已經被AI替代。
更可怕的是,就連號稱鐵飯碗的公務員可能也將被AI取代了。
最近,深圳福田區政務大廳里,70名“AI公務員”已覆蓋240個政務場景,公文審核時間縮短90%,執法文書秒級生成。
技術越進步,人類似乎越卑微:AI用來恐嚇白領,年齡用來驅逐藍領,最終實現人力資源的“精準收割”。
但根據深圳市《政務AI應用白皮書》顯示,AI處理標準化業務的準確率雖高達98%,可涉及政策解釋、糾紛調解等復雜場景時,人工介入率仍高達65%。
所以最后還不是要靠一群45歲+的老科員戴著老花鏡,一邊罵系統,一邊手動填Excel?
技術雖然尚未真正替代人類,可人為的歧視性政策已經提前宣判了中年人的“無用”。而AI很可能將成為歧視的“技術背書”。
比如,在2023年深圳基層公務員招錄中,35歲以上崗位僅占7%,而AI運維崗卻要求“30歲以下,精通Python”。
再比如招聘平臺在用AI篩選簡歷時,35歲以上求職者可能被默認標記為“高風險”。當企業用“35歲紅線”替代能力評估,算法只會加速歧視的標準化。
終極拷問,到底誰在定義“有用”?
35歲之后的人生,難道只能被招聘公告們嗤之以鼻?
廣州環衛工招聘風波看似以“整改”落幕,但撕開的裂縫已經無法彌合——當技術替代與年齡歧視形成合謀,中年人似乎正被卷入一場沒有退路的生存圍剿。
而彌合裂縫的最佳方案,不是和年輕人卷誰更能加班,而是讓社會承認——經驗沉淀出的判斷力、抗壓耐造的穩定性,同樣值得“付費”。
首先,制度層面要破局,別讓35歲成為“職場死刑”。
美國的《反就業年齡歧視法》將40歲以上勞動者納入保護范圍,違規企業最高可罰500萬美元。反觀國內,《勞動法》對年齡歧視的模糊定義,讓“35歲紅線”成了企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當法律對歧視的容忍度超過對勞動的尊重,口號喊得再漂亮,也不過是給傷口貼創可貼,沒啥卵用。
其次,技術本該拓寬人的可能性,而非取而代之。
據東京都環境局數據顯示,引入外骨骼設備后,60歲以上清潔工工傷率下降47%,工作效率提升30%。
而在我們2022年的環衛設備采購預算中,僅3.8%用于人力輔助技術,剩余資金全投入了“無人清掃車”。
最后,要提升整個社會的“下限”,拒絕“青春霸權”。
日本出租車司機平均年齡58歲,銀發司機因熟悉路線、駕駛平穩備受信賴;德國工匠40歲才算出師,資深技工時薪可達120歐元。
反觀國內,某大廠HR曾在知乎放言:“35歲還在基層,本身就是失敗。”這種傲慢暴露出價值體系的扭曲:一邊將“經驗”奉為職場圣經,一邊卻把“年齡”釘上能力十字架 。
這哪是年齡歧視?分明是對“人力”的殘酷定價:年輕時996是“福報”,中年后連當燃料都被嫌燃值低。
可如果連環衛工的掃帚都被標上“青春限定”,那只能說:這個時代的技術雖在高歌猛進,人性卻在節節敗退。
當一座城市容不下35歲的環衛工,這個社會對“人”的定價,是不是已經扭曲成“年輕即資本,年老即負債”的金融公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