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878人!又一頂尖科學家攜技術歸國,美國人才流失“剎不住車”
“中美之間差距在哪?中國從14億人中選人才,而美國則是從77億人中選人才。”
幾年前,某外媒曾公開發文寫道,并斷言中國的頂尖人才會被美國一一掐尖。然而,美國大概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面臨“人才流失潮”,且外流的地點,正是此前的人口流出大國——中國。
一、兩極反轉,3878名頂尖科研人才離美貴國
據港媒《南華早報》報道,日前,世界知名生物學家王存玉已離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盟北京大學,并擔任該校學院(IACM)院長。
據悉,在王存玉之前,已經有多位科學家回流中國,其中包括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國際著名固體力學專家高華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熱拉爾·穆魯、納米科學家查爾斯·利伯等。
美國主要領域人才流失圖
相關數據顯示,短短4年內,已有3878名美籍科學家放棄高薪加入中國。美國科技媒體Rest of the World認為,諸多科研人才流向中國,讓中國的科技綜合實力至少上了一個臺階,其人才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如日前席卷全球的DeepSeek,其團隊中多位核心人才都是從美國貴國。DeepSeek團隊中的潘梓正、Junxiao Song等都有海外背景。潘梓正曾在英偉達工作,但他后來卻加入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DeepSeek,并成為DeepSeek-VL2、DeepSeek-R1和DeepSeek-R1的核心貢獻者。
眾多科學家用腳投票,其實也與美國自身有關。近些年來,美方在科研環境每況愈下,對于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區別化對待,致使科研經費分配不均,資源無法得到高效配置,嚴重影響了正常科學研究的進行。
而為了維持技術優勢,美國也是嚴防死守,在美科學家只要與中國在科技領域有一絲聯系,就會被啟動調查,導致基本的學術交流也無法正常開展。
二、高層次科技人才超美方,中國科研實力迅速崛起
步步緊逼之下,不少科學家迫于壓力,逐漸轉向在科研領域求才若渴的中國。在科研人才政策上,中國這些年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后,從上到下都形成了“尊重人才,自由開明”的氛圍,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前不久,深圳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2020年到2024年,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首次超過美方,相關人員從1.88萬人升至3.25萬人,占比從16.9%躍升至28%,位居全球首位。
人才井噴式爆發,自然也帶來了可喜的改變。不過幾年時間,我國在生命科學等領域進步迅猛,尤其在抗老科學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隨著我國科技呈迅猛之勢崛起,美方已然如坐針氈。新組建的美方領導團隊甚至將改革移民體系提上日程,意圖通過發放簽證吸引高技術人才。然而,鑒于美方學術環境每況愈下,加之內部爭議不斷,這類政策未來走向依舊迷霧重重,充滿不確定性。
三、金巢已筑就,只待鳳棲枝
科技,以人才為本。
近百年以前,國民作家魯迅寫到:“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中國在很早之前就已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為此始終在不斷改進對待人才的各項措施,為的正是筑好一方適合人才棲息的“創新暖巢”。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中國無疑做的很成功。
未來,隨著各層科技人才的匯聚,中國必將在更多領域迎來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