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測速機構Ookla發布《歐洲5G獨立組網數字競爭力全球評估》報告,這份基于2024年第四季度數據的報告顯示,中國以80%的5G-SA(獨立組網)網絡覆蓋率穩居世界首位。
相當于第二名印度的1.5倍、第三名美國的3.3倍,而日本和歐洲僅僅以3%和2%的覆蓋率陪跑。
這場看似簡單的數字競賽背后,折射出中國在5G SA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本質上是一場系統性技術攻堅的勝利。
因為相較于依賴現有4G核心網的NSA(非獨立組網)架構,SA模式徹底重構了網絡基礎設施。通過將用戶面與控制面分離的技術革新,網絡時延從NSA架構的20毫秒級壓縮至10毫秒以內,這種肉眼難以察覺的進步,卻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催生出革命性應用。
比如說,在精密制造場景中,5G SA支持的遠程機械臂操作誤差可控制在0.01毫米級,這正是中國高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技術底座。
從發展軌跡來看,這種技術的推進速度遠超外界預期。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中國三大運營商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基礎設施建設。
不同于傳統基站建設模式的是,在部署創新性方面,采用動態頻譜共享技術,使同一基站能同時支持4G/5G NSA/5G SA三種網絡模式。這種"三模同頻"策略不僅降低了過渡期成本,更創造了單周新增10萬基站的行業紀錄。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3.5GHz中頻段部署的基礎上,同步推進2.1GHz和4.9GHz頻段的協同開發,這種多頻段立體覆蓋模式有效解決了高頻段覆蓋不足的全球性難題。
就拿我國第一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來說,推出的"云網融合"服務,將5G SA網絡與邊緣計算結合,使中小企業無需自建機房即可獲得企業級算力支持。
這種模式在制造業集群中快速普及,企業的產品質檢效率明顯提升,并且節約了不少運營成本。這種從技術優勢到商業價值的轉化能力,正是中國5G SA生態良性循環的核心驅動力。
反觀歐洲市場的困境,本質上是系統性創新能力的衰退。盡管德國早在2021年就實現了歐洲首個5G SA網絡商用,但過度依賴3.5GHz單一頻段的策略嚴重制約了發展后勁。
當中國運營商在700MHz低頻段實現農村廣覆蓋時,歐洲仍在為頻譜分配爭議陷入內耗。更嚴峻的是,歐洲5G核心網投資強度僅為中國的1/4,這種"重接入輕核心"的建設思路,直接導致其網絡切片、服務功能鏈等關鍵功能發展滯后。
所以這份報告的結論是,技術代差的擴大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中國5G-SA全球遙遙領先,可用性高達80%,而美國僅僅24%,還比不上印度,日本歐洲則只有“陪跑”的份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