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分析巖石層里的火山灰“時間膠囊”、古植物“海拔標尺”和遠古花粉“氣候日記”,該所丁林院士團隊最近成功解鎖青藏高原東部洛隆盆地在5400萬到4300萬年前的“長高史”。這為探索高原生長過程及環境影響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雜志。
洛隆盆地地質背景圖
洛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與東部的過渡地帶,是研究高原隆升和氣候響應的關鍵區域。2020年至2024年,丁林帶領團隊在洛隆盆地進行了多次野外地質考察和系統發掘,采集了大量火山灰、古土壤鈣結核、湖相灰巖和泥巖孢粉樣品,以及兩千多件各類化石標本。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趙晨圓介紹,湖相灰巖團簇同位素古高度計指示,在5400萬年至4600萬年前,洛隆盆地海拔高度僅600米;孢粉分析表明,該盆地分布著以麻黃屬為代表的耐旱灌木,意味著當時這里的環境是干旱沙漠;約4400萬年前,該盆地快速抬升至約2900米。
“地表隆升導致降雨量顯著增加,出現明顯的干濕季交替,洛隆盆地的氣候轉變為相對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地中海式森林環境,孕育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落葉闊葉混交林?!壁w晨圓說。
“洛隆盆地是連接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和藏東橫斷山脈地區的關鍵樞紐。中央谷地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后長期存在于岡底斯山脈和中央分水嶺山脈之間的低海拔地區。洛隆動植物群的發現表明,約4400萬年前中央谷地沿著班公怒江縫合帶,向東延伸至以洛隆盆地為代表的廣闊的藏東地區?!倍×终f,古高度重建表明,中央谷地東部隆升早、西部隆升較晚,4400萬年前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地貌特點。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供圖)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