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至今還在繼續的溫情故事。2024年7月10日,在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聚賢鎮吉林村的一間老屋里,社工楊森推開了一扇門,也打開了一段改變兩位老人命運的溫情篇章。78歲的鄧宗信和85歲的鄧宗后,這對親兄弟相依為命多年,卻因身體殘疾、行動不便陷入生活困境。社工楊森的到訪,不僅送來了生活物資,更用持續半年的愛心接力,讓兩位老人的臉上重現笑容,也讓安居區“善行安居345”社會救助模式的故事傳遍鄉野。
一次敲門訪得特困兄弟困難
“誰啊?”視力二級殘疾的鄧宗信摸索著起身,每當聽見門外的腳步聲是他熟悉的溫暖——社工楊森又來了。屋內,85歲的哥哥鄧宗后正佝僂著腰整理幾顆剛摘的青菜。兄弟倆的日常,是視力模糊與腿腳不便的相互攙扶:種菜、做飯、領救助金,日子過得緊巴巴。
“第一次見他們,屋里只有一盞昏暗的白熾燈,灶臺冷清,被褥單薄。”社工楊森回憶道。2024年7月,安居區眾悅老幼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困難群眾入戶走訪,楊森在吉林村發現了這對兄弟。鄧宗信因視力殘疾幾乎無法勞作,鄧宗后雖能勉強種菜,但年邁體弱,低保金和特困補助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不說苦,但眼里的無助讓人心疼。”楊森說。
一場接力就是持續半年愛心
“要讓老人熬過這個冬天!”楊森暗下決心。他將老人列為自己的服務對象,迅速啟動安居區“善行安居345”工作模式,通過“三基問需”精準定位老人需求:米面糧油短缺、冬季御寒物資不足、日常照料困難。隨后,他聯動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和慈善資源,將“四化下沉”落到實處——服務內容精準化、方式多樣化、過程透明化、效果最大化。
至今共6個月里,楊森的身影成了老人家中最溫暖的風景:每月定期送上米面油、棉被和取暖設備;聯系醫療團隊上門檢查;動員志愿者幫忙打掃衛生。最讓老人感動的,是楊森總在送完物資后多留半小時,聽他們講講年輕時的故事。“他就像自家孩子一樣貼心。”鄧宗后抹著眼角說道。
一個笑容善行的“345”力量
2025年2月,當記者走進鄧宗信家時,桌子上還有社工楊森鏈接來的雞蛋、奶粉等物品,旁邊還有社工們開展的“善養記錄卡”,滿滿地記錄社工楊森的到訪情況,兄弟倆的臉頰紅潤了許多。“以前門前冷清,小楊一來,不僅會幫我們改善伙食,還找人衛生打掃,陪著說話!”服務對象鄧宗信摸索著握住楊森的手,笑容里滿是感激。
這變化的背后,是安居區“善行安居345”模式的持續發力。通過“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慈善資源),全區已累計整合超7萬余元慈善物資,幫扶像鄧家兄弟這樣的特困老人76戶。“我們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安居區眾悅中心負責人介紹,在安居區民政局指導下,下一步將引導輕度殘疾老人參與老人心靈互助,讓救助從“兜底”走向“賦能”。
一束暖光照亮的不止一個家
社工楊森的記事本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溫柔托舉。”他的愛心接力仍在繼續,而安居區的“善行安居345”模式,正如星火燎原,讓更多困境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度。鄧家兄弟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幫扶佳話,更是一座城市對“老有所依”的莊嚴承諾——在這里,沒有一個人會被遺忘在寒冷的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