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香港半島酒店的一間套房內,張發奎盯著桌上兩封信件陷入沉思。一封是周恩來親筆寫的邀請函:“向華兄,治淮工程急需軍事人才,水利部虛位以待。”另一封是蔣介石派洪蘭友送來的委任狀:“任命張發奎為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他點燃雪茄,將兩封信疊成紙船放入浴缸,看著墨水在漣漪中暈散,喃喃自語:“水能載舟,亦能煮粥啊。”
新中國建立后,我黨和國民黨的很多人都有了和解,他們其中不乏在國家中擔任要職的,而作為曾經的抗日名將,張發奎,從戰略方面考慮,周恩來也是多次要求張發奎回國,共同建設心中的中國,不過與其他遠走的人想要會故鄉不一樣,張發奎卻堅定的拒絕了,不管是面對周恩來的情,還是老蔣的權,他都不為所動。
為了贏得張發奎的信任,周總理多次派人和談心,而且派去的人都和張發奎淵源頗深。
1949年廣州解放后,葉劍英派張發奎舊部李朗如帶著親筆信赴港。信中寫道:“憶昔黃埔共飲,今山河重整,兄何不歸來看木棉花開?”李朗如甚至帶來一包廣州沙面老茶樓的雞仔餅,試圖以鄉情破防。張發奎收下點心,卻在回信里夾了片枯葉:“木棉雖紅,終要零落成泥。”雖然葉劍英真情流露,但去沒有得到回應,而且對于他也是避而不見。
1952年,曾任國民黨陸軍總長的李濟深又親自登門。他掏出一張泛黃照片——1926年北伐時張發奎赤膊沖鋒的留影:“向華,當年你說要為中國打出一個新天地,如今這天地來了,你倒不認了?”張發奎撫摸著照片,突然起身推開窗戶,指著維港的漁船說:“任公,我現在只想做條漏網的魚。”
張發奎再次拒絕,而他的回答也許就是他兩邊都不選的原因,這也和他的經歷有關。
張發奎可能并不那么有名,那不可否認他確實是一位牛人,我們所所知的我軍赫赫有名的將軍,賀龍、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等人都曾在他的麾下效力。
其實張發奎早期的起點還是很高的,能力各方面也不弱,但卻一步步走入低谷,那是因為他的人生傳奇,還可以用站錯隊專業戶來形容。
張發奎在北伐的表現很亮眼,那勝仗打的叫一個流,但他這趕不上他站錯隊的速度,在老蔣后汪精衛之中,他選擇了汪精衛,這場豪賭的結果就是讓他很快做了冷板凳。好在張發奎自己內功身后,這才沒讓老蔣對他痛下殺手。
南昌起義,張發奎的得力干將走了一大半,他雖然中間有防水的成分,但卻沒有想過跟著一起走,這也是他有一次戰隊失敗,不然他最后也不會遠走。
抗日戰爭,張發奎空有一身本領,但能發揮的余地卻不多,很多他的諫言都被放置一邊,不過即使如此他依然讓國共的人都看到了他的軍事才能,不過因為多方的限制,他的才能發揮的余地并不多,這也導致他常常是個背鍋俠。
解放戰爭,張發奎那就跟邊緣了,直到老蔣下臺,李宗仁上臺,這個人才被想起來,不過很快國民黨就不行了 ,李宗仁跑到了美國,張發奎去了香港,而老蔣逃到了臺灣。
在張發奎來看,早前對我軍也多次圍剿,手上也不干凈,和老蔣也是多有不對付,縱觀他的一生,站隊就沒站對過,很多人都說,他為了資源,在李宗仁、老蔣。甚至我黨中見不停地爬墻,不過張發奎卻說,他對軍隊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其他就不考慮了。
早年張發奎是如此,到了晚年,就更不考慮了,用他的話說,還不如在香港當他包租公來的自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