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這幾天,看到兩件很讓人唏噓的事。
第一件,是上海的一位老醫生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遺產全部贈予好友,一分不留給子女。
為什么呢?
他辛辛苦苦地拉扯孩子長大,給他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還送他去瑞士留學,幾乎掏光了所有的家底。
然而,孩子8年來都沒有打一個電話過來問候一下。
好不容易有一次,孩子打電話過來,他問什么事情,孩子說打錯電話了。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電話。
為人父母怎能不心酸、不心寒。
第二件,是上海一對知名教授夫妻在養老院孤獨離世。
這對夫婦把孩子送到美國留學,子女們在那里定居并擁有了自己的家庭。
然而,當兩位老人相繼離世時,三個子女均未回國,葬禮全程都由養老院代辦。子女們直接說:錢不是問題,只要拍照、拍視頻給他們就行。
有人就在底下評論:養出一個如此涼薄的孩子,真的不如養一條狗。教育、買房、結婚,他們為孩子付出一生,到老卻換來一個凄涼的晚景。
這讓我越來越理解“養兒防老”這四個字背后的殘酷與悲涼。
有時候,人至暮年,你等來的往往不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是被遺忘的孤寡。
我想,這就是人最深的絕望:年老時才發現,身前死亡近在咫尺,身后卻空無一人。
這起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
上海教授夫妻的悲劇,是教育的悲哀還是時代的無奈?他們傾盡所有,將孩子送出國門,希望他們能夠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和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這一切的努力,卻換來了孩子們在父母最需要時缺席的殘酷現實。
不得不承認,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卻從來不是父母的家。
我看過一部低成本小眾片子《娘惹肉》,看似講的是“孝敬父母”的故事,實則將“孝順”二字諷刺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個單親家庭,一位母親獨自含辛茹苦地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兩個兒子卻不曾盡心贍養老人。
等兩個兒子成家立業后,母親也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
兄弟兩人便商定:一人一年輪流贍養母親。
除此之外,兩人還定下了一個規矩:以母親的體重為交付標準。贍養的一年內,如果母親的體重下降,作為不孝的懲罰,則要再養一年。
這部片子劇情看似夸張,卻也是一種悲哀的現實:父母視孩子為一切,孩子把父母當成累贅。
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可靠孩子卻是錯誤。
父母無怨無悔地為孩子付出一生,到老卻被嫌棄沒本事、要被伺候吃喝拉撒。
許多人都忘了,從牙牙學語到升學考試,從年少叛逆到成家立業,父母們是怎么包容我們,是怎么為我們擋風遮雨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真正的孝順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嗎?培養出一個個功成名就卻對親情冷漠的孩子?還是說,這是時代變遷下,人們不得不面對的無奈選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走出國門,追求自己的夢想。然而,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什么?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或許會被各種名利所迷惑,忘記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親情。
上海教授夫妻的離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成就如何,都不能忘記對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我們要明白,親情是無價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不要等到錯過了才懂得珍惜。
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吧!哪怕只是一次簡單的通話、一次短暫的回家探望,都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兒女的溫暖和關愛。
現代社會中,親子關系的疏離和家庭教育的困境讓親情變成了稀缺的東西。可是,我們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不應忽視對家庭的責任和關愛。
愿每一個家庭都能充滿愛和溫暖,愿每一個老人都能在子女的關愛中安享晚年。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親情更珍貴、更值得我們去珍惜和呵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