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向陽 朱熙君
在江蘇蘇州這座浸潤著千年文脈的江南名城,有這樣一位來自河南商丘的退役軍人,平凡卻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他就是蘇州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姑蘇公交分公司9006路社區(qū)巴士的司機——李敬增。他駕駛的車輛,穿梭于姑蘇的街巷,載著市民的日常出行,更承載著無數(shù)陌生人之間的溫暖牽掛。從2005年孤身來蘇州打拼,到如今成為這座城市眾所周知的“活雷鋒”,李敬增用20年的堅守,詮釋著雷鋒精神助人為樂的真諦。而蘇城人對他如親人般的關(guān)懷,恰似一曲綿長的評彈,將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守望譜寫成“人間天堂”新時代的篇章。
月餅與盒飯里的城市溫度
3月2上午12時,網(wǎng)師園公交站上。老乘客李阿姨抱著六盒剛出鍋的鮮肉月餅在翹首以待。當(dāng)她看到李敬增駕駛的9006路公交車緩緩進站,她快步迎向駕駛室:“李師傅,趁熱吃!這幾盒月餅?zāi)愫屯碌斤堻c時先充饑”。油紙包上還留著觀前街“老字號”的印記,這是她的一點小小心意。
這樣的場景,對李敬增而言并不陌生。2005年,李敬增從部隊退役后初來乍到蘇州,面對這座陌生而美麗的城市,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那時的他,孤身一人在異鄉(xiāng)打拼,生活起居常常難以周全。然而,在公交車上的一次偶遇,卻讓他感受到了蘇州人的熱情與溫暖。
那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李敬增剛開始駕駛308路公交車不久,他對治途乘客熱情的服務(wù)的,感動了熱心的杜阿姨。當(dāng)杜杜阿姨得知李敬增初來蘇州,生活尚未安頓下來,心中便生起了一份牽掛。
“小伙子,你一個人在外不容易,吃飯問題怎么解決呢?”杜阿姨關(guān)切地問道。李敬增苦笑著說:“隨便湊合著吃點吧,工作忙起來也顧不上那么多?!?/p>
杜阿姨聽后,心中更是憐憫。她決定,要為這個異鄉(xiāng)的青年做點什么。于是,從那天起,杜阿姨便開啟了為李敬增送飯的旅程。
每天,杜阿姨都會精心準備飯菜,確保營養(yǎng)均衡、口感可口。她的家人不愛吃肉,但為了李敬增,她特意在飯菜中加了肉,希望他能吃得更好、更有營養(yǎng)。送飯的過程也頗有趣味,杜阿姨會乘坐308路公交車,將飯菜交給所乘車輛的駕駛員,讓駕駛員將飯菜帶到終點站交給李敬增。那會兒,還沒有現(xiàn)在流行的打包盒,杜阿姨便把自己家里能用的飯盒都拿出來,輪流用來給李敬增送飯。這一送,就是整整九個月。在這九個月里,無論刮風(fēng)下雨,無論嚴寒酷暑,杜阿姨的飯菜總是準時送到李敬增的手中。
這些事情背后都藏著蘇城百姓最樸素的牽掛:“怕他餓著、冷著,就像心疼自家孩子。”
超越親情的母子契約
2018年,李敬增在蘇州的工作和生活已經(jīng)步入正軌,但仍然是租房居住。這時,他遇到了88歲高齡的獨居老人、蘇州大學(xué)體育系教授張永澤。張教授了解到李敬增的情況后,便主動找到了他。
“小伙子,我聽說你一直在外面租房住,我這里有多余的房子,不如你來住吧?!睆埥淌诖认榈卣f道。
李敬增聽后,連忙婉拒:“這怎么行呢?我怎么好意思麻煩您這樣的老人家呢?”
但張教授卻十分堅持:“你放心來住吧,我身體很好,什么都能干,不會給你添麻煩的。我現(xiàn)在就把你所租房屋的租金付掉,讓你租的房子空著?!?/p>
在李敬增的一再推辭下,張教授也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一個人住那么多房子很孤獨,有你在,可以陪我聊聊天兒多好啊。你人品好、又熱心腸,我放心得很?!?/p>
就這樣,李敬增在蘇州多了一個“母親”,張教授也多了一個“兒子”。李敬增搬進了張教授的家,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里,他不僅有了穩(wěn)定的住所,還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親情。
在張教授家居住的三年半時間里,李敬增不僅與老人生活上相互關(guān)心照顧,還建立了深厚的“母子”親情。工作之余,他們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做飯,享受著彼此的陪伴和關(guān)愛。張教授不僅免去了他所有的房租、水電費等開支,而且每個月都會給他一些生活費。
李敬增深知這份恩情的厚重和珍貴。他用自己的行動回報著張教授的關(guān)愛和期望。他工作更加努力認真了,對待乘客也更加熱情周到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的深刻內(nèi)涵。
老乘客們的溫暖心意
李敬增長年在蘇州工作,只有利用年假才能回老家過春節(jié)。他的堅守與付出,老乘客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每到春節(jié)前夕,那些熟悉的老乘客們紛紛行動起來,給李敬增的父母和家人送衣服、蘇式糕點、碧螺春茶葉等。八旬書法家吳載華,年年為李敬增寫春聯(lián),在他回家之前送到他的手里。
他們用這些充滿心意的禮物,表達著對李敬增的認可與感激。這一份份禮物,承載著蘇州這座城市的溫度,跨越千里,傳遞到李敬增家鄉(xiāng)親人的手中,讓遠在他鄉(xiāng)的家人也感受到了蘇州人的熱情與善良。
當(dāng)我們穿行于平江路青石板巷,隨機問起“認不認識公交司機李敬增師傅”時,賣茉莉手串的阿婆、搖櫓的船娘、評彈館茶博士竟都能說上有關(guān)他的幾段暖心故事。在蘇州大學(xué)社會學(xué)院教授林清源看來,這種雙向奔赴的善意,正是千年古城的精神基因:“范仲淹創(chuàng)辦義莊時播下的種子,今天仍在尋常巷陌開花結(jié)果?!?/p>
這種文明傳承具象為溫暖細節(jié):公交集團特意保留李敬增駕駛的9006路社區(qū)巴士線路,讓“慢行車”繼續(xù)串聯(lián)街坊情誼;他幫扶過的乘客、幫助過他的市民自發(fā)聚成“善意聯(lián)盟”,與他共同照料孤寡老人;就連觀前街的一些“老字號”也開始效仿“杜阿姨飯盒”,經(jīng)常為公交司機提供免費茶點。
如今,54歲的李敬增依然每天清晨五點半點亮車燈,駕駛9006路公交車穿梭街巷,他看見的不只是園林水巷的精致,更有流淌在吳儂軟語中的熱忱。當(dāng)李敬增指著站臺上揮手致意的老街坊,笑著說“這都是我的家人”時,我們忽然懂得:所謂人間天堂,不在亭臺樓閣,而在凡人善舉織就的溫情之網(wǎng)。這份超越地域、血緣的守望相助,或許正是蘇州人送給新時代的精神錦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