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三農”工作”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質量與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廣大黨員干部在“三農”工作”中要發揮榜樣作用,帶頭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
堅持“科技創新+專業合作社”,以“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執著,點燃“農業”新質生產力“引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領域亦是如此。從智慧農業的興起,到生物技術的應用,科技創新正時刻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智能農機裝備的廣泛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精準種植、養殖,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通過“科技創新+專業合作社”,我們能夠突破資源環境的約束,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力;打造“龍頭企業+農戶流轉+農戶入股+農戶訂單”模式,從而實現“種植、宣傳、銷售”等一個新型農業合作社。
堅持“產業融合+農戶入股”,以“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情,拓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空間”。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以農業為基礎,拓展農產品加工、銷售、休閑旅游等產業鏈,能夠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將農產品轉化為高價值的商品;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農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產業融合不僅能夠拓展農業的發展空間,還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戶入股不僅能提升家鄉農產品的價值,還能增加當地農戶的經濟來源,共同構建新質生產力的和美鄉村。
堅持“人才培育+家庭農場”,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筑牢“農業”新質生產力“根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業人才隊伍。一方面,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另一方面,要吸引各類人才投身農業,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企業家等返鄉創業,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規模適度、經營靈活等優勢。堅持“人才培育+家庭農場”相結合,是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效舉措。通過培育高素質農業人才,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