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長勝
當行業還在討論AI是否會取代人類時,DeepSeek已經與外貿場景深度耦合,AI Agent也開始接管從商品發布到風險管控的全流程,一場重構傳統B2B貿易生產流程的革命已然拉開帷幕。
2月28日,阿里國際宣布旗下面向全球B2B買家的首個AI搜索引擎Accio接入DeepSeek等最先進的推理模型,加上4大AI Agent全面升級,從國內到國外,從賣家端到買家端,阿里國際站正在用AI重構整個B2B貿易的生產流程。
相比傳統外貿行業,阿里國際站從2023年11月在B2B出海領域率先落地AI應用以來,一直在AI外貿領域保持著“搶跑”的狀態。
在對外發布的實測Demo中,一個手握500萬美元預算,想要在沙漠中建一個滑雪場的買家,對Accio提出了采購造雪機的搜索需求。在普通人看來,這種要把造雪機搬進50℃沙漠的想法近乎荒誕,而Accio只用了幾分鐘時間,就完成了傳統外貿團隊需要數周才能完成的商業決策,并給出了完整解決方案:從耐高溫氣凝膠隔熱板選型,到亞馬遜平臺實時比價的成本優化,甚至預估了迪拜冬季游客量對投資回報率的影響。
這個看似科幻的場景,在阿里國際站已經變成了現實。這家中國最大的B2B平臺開始“顛覆”自我,用AI再造一個國際站,在這個過程中,也撕開了全球貿易的新裂縫。
藏在搜索框里的“商業大腦”
傳統外貿人永遠記得那個魔咒般的困境:買家必須精準描述“需要什么”,賣家則要窮盡手段證明“我有什么”。這種信息博弈催生了無數凌晨時差的越洋電話,也造就了深圳華強北、義烏小商品城凌晨四點的燈火。但Accio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困境。
【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
現場,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演示的另一個更為“樸實”的案例,讓Accio在外貿領域的專業性展現得淋漓盡致。當一個服飾行業的采購商想要采購一款面料:由聚酯纖維、棉和氨綸制成,每平方米克重為 245至260,還要有珠地網眼針織紋理。這些面料行業里的專業術語,以往放在谷歌里,那簡直是外行人聽“黑話”, 能搜出個啥真不抱希望。
但在Accio這里,它自動對全網126600個相關品類產品進行了5輪搜索,改寫并補充了20個不同的搜索詞,篩選出了200個能滿足部分需求的商品。然后,Accio進一步對200個商品進行了交叉核對,綜合排序后,最終為買家推薦了30個能滿足部分需求的商品以及9個匹配了全部需求的商品。
接入了DeepSeek的Accio,把推理模型的能力在外貿領域用到了極致。這一方面能把普通人的念頭轉化成具體的生意計劃,進而驅動他們上阿里國際站采購,這能給外貿商家拓展出海量的新客戶。另一方面,它把專業采購做到極致,提高了匹配的精準度和效率。
拓新疊加提效,當Accio這一AI原生應用占據了海外買家的采購搜索入口,將給外貿商家帶來全新的市場增量。
AI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頂級外貿員
義烏60后外貿人徐鏡錢見證了AI的顛覆力。其公司通過AI生意助手的自動接待功能,在深夜捕獲沙特買家詢盤,最終促成2000萬美元訂單。
最開始,只是一位沙特買家在凌晨發來詢問,想買無油螺桿空氣壓縮機。他同時還問了十幾家供應商,但只有徐鏡錢在阿里國際站上開著AI自動接待功能,AI秒回了客戶,給對方推薦了自家的產品。對于各種機械專業問題,AI調用各種行業知識,應答如流,即便真人業務員可能一時也答不上來。徐鏡錢事后復盤,其實從這時候沙特買家就已經做出了選擇。
要知道,徐鏡錢這筆單子發生在阿里國際站AI升級之前。阿里國際站面向國內賣家端的AI生意助手,在2月初便已接入DeepSeek、Qwen等先進大模型,4大AI Agent隨即迅速進化。當天張闊就演示了Agent的“無人值守”功能。
演示中,當買家發來一句:“你好,我對這個產品感興趣,請問50件的價格是多少?”阿里國際站AI生意助手經過快速地深度推理,結合店鋪里的商品信息,會細致地分析:店鋪原本設置的最小起訂量是100件,買家現階段可能還沒有做好大宗采購準備,給他推薦樣品測試比較合適。當AI把這個提議發過去后,對方還真是這樣,欣然同意。
緊接著AI又自動調用接口,獲取物流信息,自動跟買家確認信息、起草訂單,就這樣,一筆訂單自動完成了。
“從轉化上來講,把商品發好、發對、轉化率比較高,這個是挑戰性比較大的事情。我們給商家提供的這四個Agent,希望在這些方向上一定要比商家自己中位數的水平要強。到今年年中或者年底,我們希望AI能超過90%當前水平的國際站商家。”張闊說。
為什么AI革命在外貿領域
率先撞開現實之門?
當全球還在爭論AI會先顛覆哪個行業時,中國外貿商家的美元賬戶余額已經給出了答案。從泉州鞋廠到義烏機械商,從深圳3C產業帶到河北模塊化房屋車間,一場靜默的AI生產力革命正在改寫國際貿易的底層邏輯。
泉州97年創業者劉世奇則用AI創造品類奇跡。通過AI生意助手預測流行趨勢,團隊將運動員足弓修復需求與時尚元素結合,設計出售價50美元的3D打印“丑拖鞋”,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AI不僅縮短設計周期,更在深夜自動完成5輪客戶談判,幫我們拿下千萬訂單。”劉世奇透露,AI已成為00后團隊的“24小時外貿導師”。
河北杭發科技聯合創始人呂洪偉的第四次創業更具代表性。借助AI生意助手,其預制屋新品上線首月即斬獲300萬銷售額。
“我們業務員和AI進行了PK,業務員上一個鏈接要十幾二十分鐘,一個禮拜沒帶來詢盤;AI只要兩分鐘,當天就來了兩個客戶。”呂洪偉說,現在發品這種繁瑣、重復的工作基本交給AI生意助手。呂洪偉也更新了時間表,“以前一個新品類想做到破億大概要三四年,現在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兩年。”
“過去培養專業業務員要1年,現在團隊里的00后外貿業務員在AI的助力下,就已經屢屢創造新人快速拿單、拿大單的奇跡。”徐鏡錢說,“我們現在100%的訂單都來自阿里國際站,徹底改變了以前線下展會接單的模式。AI的接入,又給外貿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想象,而且它真的實實在在地在幫我們賺錢了。”
之所以能實現這些“奇跡”,AI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更不可缺少的是阿里國際站25年積累的全球貿易數據引擎。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萬企業在使用阿里國際站AI工具做外貿。數據顯示,AI優化后的商品,轉化率提升了52%,AI接待的客戶,回復率提高了36%。
對比其他領域的AI應用,外貿行業的改造呈現出三個獨特優勢:需求剛性度、價值可見度、生態成熟度。
當教育AI還在摸索個性化學習路徑時,外貿AI已經幫商家拿下2000萬美元訂單;當醫療AI困于倫理審查時,外貿AI正在實時幫助商家應對訂單拒付抗辯;當內容生成AI陷在版權爭議中,外貿AI已經創造出紐約爆款的“丑拖鞋”品類。
這種改造深度的本質,在于外貿場景的強反饋閉環——每個AI決策都直接對應美元數字的跳動。這些用真金白銀驗證的案例,構筑起AI在外貿領域無可辯駁的落地優勢。AI不再停留于PPT演示,而是真正化身“美元印刷機”的現實。
更深層的變革發生在產業帶毛細血管中:深圳華強北的元器件柜臺開始用AI預測芯片價格波動,青島港的貨代公司依靠AI優化艙位利用率,東莞模具廠的老師傅們正在把畢生經驗轉化為AI參數。這種全產業鏈的智能化躍遷,使得外貿成為首個完成AI價值閉環的萬億級產業。
站在錢塘江畔眺望全球貿易新版圖,我們會發現:不是AI選擇了外貿,而是外貿擁抱AI的姿勢最為決絕。回望文章開頭的那個實測Demo,荒誕表象下藏著時代隱喻:當沙漠里升起人造雪峰時,這個超現實場景揭示的,恰是最現實的商業真理——在所有被AI改造的領域中,外貿正以最鋒利的姿態,切開未來世界的裂縫。
AI時代,是B2B外貿實現技術躍升的絕佳時機。正如張闊所言,“AI正在打開外貿的‘天花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