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侯佩岑多次因轉發中國大陸央媒關于臺灣問題的表態內容引發兩岸輿論震蕩。從2024年5月首次公開支持祖國統一,到2昨天領銜“百星表態”轉發“中國臺灣省”話題,她的每一次發聲都成為兩岸關系的“政治風向標”,但也因此遭到部分臺灣網友的激烈攻擊,甚至被貼上“投共藝人”的標簽。
一、從“臺灣甜心”到“政治頂流”:侯佩岑的立場表達
1. 首次表態的勇氣與代價
2024年5月22日,侯佩岑轉發央視新聞“中國終將實現完全統一”的微博,并附文“臺灣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成為臺灣藝人中最早公開表態支持統一的代表之一。盡管這一行為獲得大陸網友贊譽,但其Instagram和臉書賬號隨即涌入大量臺灣網友的辱罵,有人嘲諷她“跪著掙錢”“別回臺灣”,甚至翻出其母親早年情感爭議進行人身攻擊。
2. 持續發聲的堅定立場
此后,侯佩岑多次在關鍵節點轉發央媒內容。例如2025年3月7日,她率先響應外交部長王毅關于“臺灣唯一稱謂是中國臺灣省”的表態,并帶動張韶涵、歐陽娜娜等上百名藝人集體轉發相關話題,形成“百星表態”現象,被大陸媒體稱為“頂流自覺”的標桿。然而,臺灣綠營媒體和部分網友則指責她“配合統戰”“出賣臺灣”,甚至呼吁抵制其節目。
二、臺灣網友的“破防”邏輯:從謾罵到市場威脅
1. 網絡暴力的雙重標準
臺灣網友對侯佩岑的批評呈現明顯的政治化特征:一方面,指責她“討好大陸”以換取市場利益;另一方面,卻選擇性忽視其表態的連貫性。例如,她不僅轉發政治內容,還長期在社交媒體分享上海生活、參與大陸綜藝(如《再見愛人》《浪姐6》),展現出對兩岸文化交流的積極態度。這種“用行動代替口號”的立場,反而加深了臺灣部分群體的焦慮。
2. 市場邏輯下的“酸葡萄心理”
臺灣輿論場對侯佩岑的攻擊,本質上是其“政治站隊經濟學”的成功引發的反彈。相較于依賴大陸市場的藝人(如楊丞琳、歐陽娜娜),侯佩岑此前事業重心在臺灣,表態后卻迅速打開大陸市場,甚至被調侃“政治覺悟成復出密碼”。這種“離開臺灣反而發展更好”的現實,讓部分臺灣網友感到“被背叛”,進而通過網暴宣泄不滿。
三、爭議背后的深層意義
1. 兩岸藝人的“政治站隊困境”
侯佩岑的案例折射出臺灣藝人在兩岸關系中的尷尬處境。與周杰倫、蔡依林等保持沉默的藝人相比,她的表態被認為更具“破冰”意義,但也面臨臺灣市場流失的風險。大陸國臺辦曾明確支持臺灣藝人表達認同,稱這是“自然的真情流露”,而民進黨當局則試圖以“綠色恐怖”壓制此類聲音。
2. 文化認同與流量密碼的博弈
侯佩岑的“政治頂流”之路,既是個人價值觀的選擇,也暗合大陸娛樂圈對“正能量藝人”的推崇。從《婆婆和媽媽》中借爭議話題翻紅,到以“定居上海”“表白美食”強化親陸形象,她的每一步都精準踩中兩岸輿論的敏感點,既收獲流量紅利,也承擔政治風險。
四、被網暴者的反擊:沉默還是轉型?
面對攻擊,侯佩岑選擇以行動回應爭議。2024年9月,她宣布赴長沙錄制綜藝《再見愛人》,并逐步將事業重心轉向大陸。臺灣網友諷刺其“被內地收編”,但事實是,她憑借高情商與專業能力,在內地綜藝市場站穩腳跟,甚至被贊“知性女性的天花板”。這種“用發展對抗謾罵”的策略,或許為其他臺灣藝人提供了借鑒。
侯佩岑的遭遇揭示了一個現實:在兩岸關系復雜的當下,藝人的政治表態已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成為市場定位的“隱形門檻”。她的故事既是兩岸民間情感撕裂的縮影,也折射出文化交流中難以回避的身份認同之爭。正如大陸網友所言:“真正的頂流,從不怕站隊。” 而臺灣網友的激烈反應,恰恰印證了這種“站隊”對兩岸輿論場的沖擊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