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首屆Swift學生挑戰賽(Swift Student Challenge, SSC)啟動以來,這場由蘋果發起的全球性賽事,已成為年輕開發者展示創意與技術的舞臺。
截至2025年,賽事已累計支持全球超3萬名學生,其中大中華區近千所高校的開發者受益。2025年的挑戰賽共選出350名獲獎者,包括50名杰出獲獎者受邀前往Apple Park參與WWDC25(6月10日至14日),他們的作品覆蓋手語翻譯、環保科技、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展現出代碼背后的人文關懷。
這項賽事的意義早已超越技術競技本身。
它構建了一個“去門檻”的生態系統:無論是上海特教學校的手語助教工具,還是英國大學生設計的智能廚房應用,參賽者無需昂貴設備或頂級教育資源,僅憑一臺iPad或Mac即可參與。蘋果通過《使用Swift開發》免費課程、在線工程師指導、WWDC開發者大會資源開放,將專業開發工具交到學生手中。
在2025年的獲獎作品中,一個共性愈發清晰:年輕開發者正從“解決問題”轉向“創造系統性價值”。他們的項目往往源于真實的生活觀察,并通過技術實現社會意義的延伸。
徐天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用互動游戲消除授予學習的枯燥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徐天予開發的手語學習應用《SignBridge》,靈感來自校園中聽障學生與健聽者間的溝通困境。她利用Vision框架實時捕捉手勢,結合Core ML模型評估準確性,將枯燥的手語學習轉化為互動游戲?!凹夹g不應只是工具,而應成為消除隔閡的催化劑?!毙焯煊枵f。她的作品已在特教班試用,聽障學生通過App與同學完成第一次無障礙對話時,她意識到代碼的溫度。
林雨澤(浙江大學)-用數字技術守護文化記憶
浙江大學的林雨澤提交的作品《Couplets》是一款聚焦春節對聯文化的應用。通過記錄用戶每年的對聯內容與背后故事,結合Wordle玩法設計中文對對子游戲,他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字體驗?!皩β摬粌H是裝飾,更承載著家庭的情感與期待。”林雨澤在開發中利用SwiftUI構建界面,并通過AI生成插圖輔助設計。他的作品不僅幫助用戶留存年味,還成為海外用戶學習中文文化的窗口。“技術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而不僅僅是工具。”他說。
吳天禹(南方科技大學)-用游戲拯救海洋
南方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吳天禹開發了一款ARKit海底清理游戲。玩家操控虛擬水下
學生們的成長軌跡,揭示了技術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它不必依賴單一路徑,而是可以通過興趣驅動、資源整合與社區支持實現突破。
徐天予的Swift學習始于小紅書博主和藝術學院師生的建議;林澤浩在Udemy課程中完成從象棋游戲到智能冰箱的跨越;徐知珩通過Stack Overflow社區解決代碼難題。“開源社區像一座燈塔,讓我知道永遠有人同行?!彼f。即便是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參賽者,也能通過Today at Apple課程、B站教程和GitHub開源項目構建知識網絡。
徐鈺盛(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休學少年的技術重生
17歲的徐鈺盛在高中休學期間,通過Swift Playgrounds自學編程,最終開發出碳足跡應用《EcoTrack》。他利用SwiftData記錄用戶減排數據,并以虛擬樹木生長激勵環保行為?!熬幊套屛覐慕箲]中找回自我價值?!彼捻椖恳言谛〖t書獲得數千次分享,許多用戶因App開始騎行或步行通勤?!凹夹g不僅改變生活,更能重塑人的信念。”徐鈺盛說。
林澤浩(布里斯托大學)-從象棋到智能冰箱的跨界
布里斯托大學的林澤浩最初因同學展示的Swift井字棋游戲入坑iOS開發。他的作品《SmartFridge》通過規則引擎推薦菜譜,并計劃引入Vision框架實現食材圖像識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實踐是唯一的路徑?!北M管沒有學校支持,他通過Udemy課程和Stack Overflow社區獨立完成開發?!凹夹g成長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勇氣?!?/p>
這種“去中心化”的學習模式,正在打破傳統教育的地域與資源壁壘。四川高中生徐鈺盛在休學期間通過Swift Playgrounds自學編程,最終用碳足跡應用重拾學業信心;南方科技大學的吳天禹將機器人研究與蘋果生態結合,在導師支持下探索人機交互新場景。
他們的經歷證明:當技術資源平等開放,天賦與熱情才是真正的通行證。
若將Swift學生挑戰賽視為縮影,它映射的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一場關于“開發者責任”的思想實驗。
年輕一代正在用代碼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技術究竟為何存在?
徐天予的手語應用試圖消弭溝通鴻溝,林雨澤的對聯程序守護文化記憶,吳天禹的海洋清理游戲將環保轉化為集體行動……這些項目共同指向一個內核:技術必須服務于人的尊嚴與福祉。
正如徐鈺盛在訪談中反復強調:“編程教會我的不是寫代碼,而是如何用邏輯和共情理解世界?!?/p>
這種價值觀與蘋果“技術向善”的理念不謀而合。十年間,賽事累計支持超3萬名大中華區學生,許多人成長為工程師、創業者或教育者。他們中有人開發醫療輔助應用,有人創辦編程公益組織,更多人將賽事經驗轉化為職業動力。“參賽時我以為自己在改變代碼,后來發現是代碼改變了我的人生。”連續三年參賽的徐知珩感慨道。
站在第十年的門檻上,Swift學生挑戰賽的意義已超越一場比賽。
它是技術平權的宣言,是創新火種的播撒機,更是青年開發者與時代對話的窗口。
對猶豫是否參賽的學生,獲獎者們留下一句共同的忠告:“不要等待完美創意,從身邊的問題開始?!睙o論是記錄對聯的高中生,還是操控機器人的博士生,他們的起點都樸素得驚人——一個春節習俗、一次校園觀察、一堂環保課程。正如林澤浩所說:“偉大的創意往往誕生于微小的堅持。”
而對于教育者與社會,這場賽事提示著更深層的啟示:當我們將工具、資源與信任交給年輕人時,他們回報的不僅是技術成果,更是一個更包容、更可持續的未來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