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春雨綿綿,落于南粵鄉村大地,朵朵駐鎮巾幗之花悄然綻放。
1198支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接續幫扶,在鄉土耕耘理想,涌現出一個個專業、自信、剛強、有擔當的巾幗形象。她們溫柔堅韌,自成光芒,以勤奮延長晝夜晨昏,以才學助力農業增產增收,書寫“駐鎮巾幗”的動人詩篇,傳遞強鎮興村的生機與希望。
在第115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為展現廣東駐鎮幫扶工作中女性的精神風貌,弘揚新時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南方農村報特推出“駐鎮她風采”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春回大地之后,廣東又迎來了“倒春寒”,氣溫驟降。在云浮羅定市龍灣鎮,時常可以看到身穿藍色羽絨服的馮穗芬忙碌的身影,她的步伐穿梭于鎮村之間,一襲藍衣成為蔥郁山林間的一抹亮色。馮穗芬是駐龍灣鎮工作隊隊長,來自廣東省中醫藥局,作為隊長的她毫無保留地發揮專業優勢,和組團單位成員攜手并進,為鎮上的發展出謀劃策。
干練、直爽、堅韌,這是大家對馮穗芬的印象。工作隊隊員陳仁創告訴記者,龍灣鎮山路多,馮穗芬數次在走訪村民、到山里查看南藥種植情況時扭傷,但她總是咬著牙完成工作。他表示,駐鎮半年多以來,從素不相識到團結一心,隊長的杰出能力讓大家感到信賴。在羅定西部,這樣一股堅韌的巾幗力量正成為鄉村發展“興”力量,以巾幗之志,擘畫鄉土興卷。
從“守家”到駐鎮
打通南藥銷售“最后一公里”
邁入春季,龍灣鎮金充村的廣藿香剛長出新苗。2月26日,來自郁南縣的6個駐鎮工作隊來到龍灣鎮學習南藥種植經驗,在位于金充村的南藥種植基地,馮穗芬為大家講解介紹。在醫藥行業深耕多年的她,進駐半年來已對鎮上的南藥了如指掌,對藥物品類、生長情況、有效成分含量等的解說信手拈來。
郁南是巴戟天種植大縣、主產區,但因巴戟天的種植采挖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現巴戟天種植受到一定限制,要繼續發展南藥種植,就需要更換種植品種。這些工作隊此次前來,就是希望能與龍灣鎮達成合作。龍灣鎮在南藥產業發展上成效顯著,南板藍產業已完成品種溯源、育苗、種植、銷售的全流程閉環。
近年來,龍灣鎮大力發展南藥產業,鎮上隨處可見南藥的身影。鎮上南板藍、廣藿香等特色南藥組培育苗技術經過第一批工作隊的三年攻堅克難,已可規模生產,但缺少“最后一步”——打通銷售渠道。
怎樣把這里的廣藿香賣出去?讓藥企知道龍灣廣藿香的“特別”?馮穗芬原本在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擔任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從院內“守家”到被派出幫扶龍灣鎮,為的就是打通南藥銷售的“最后一公里”。
“我知道什么企業會需要什么樣的藥,檢測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她篤定地說道。去年10月金充村的廣藿香收割后,馮穗芬立即將這批廣藿香拿到專業機構進行有效成分檢測,結果十分喜人:醇溶性浸出物7.8%、百秋李醇0.56%,兩項指標都比標準指標高于2倍以上,“藥效”對比市面上的大部分廣藿香強出許多。
毫不猶豫,馮穗芬帶著檢測報告到訪各個藥企。這些詳實的數據成為了最有力的說服工具,最終促使云浮當地的一家企業以每斤22元的價格收購了這批廣藿香,是原來價格的三倍以上。金充村黨總支書記余金鳳在回憶起當時聽到這一喜訊的情景時,臉上再次泛起了喜悅之情:“要是只在本地賣,價格頂多就是7塊錢一斤。真的非常感謝馮隊長!”增收給村民帶來了希望,在今年,金充村計劃持續擴大廣藿香的種植面積。
“不能保證今年一定還能以這個價格賣出,但是能保證售賣的價格達到甚至是高于平均價,對于我們的種植戶來說已經很難得了。”言語間,馮穗芬讓人感到踏實、可靠。如今,她還將在龍灣為制定廣地龍、金毛狗脊的規范化種植技術標準而努力。
招引人才回流
促進南藥特色文旅發展
“當時是馮隊和我們村支書提出,可以嘗試在這里開一間民宿。我們兩夫妻在外打工二十幾年了,正好遇上這個機會,就決定回家來了。”風車山燈盞南藥公園山莊老板邱進武告訴記者。在羅定市,風車山是著名的“網紅”景點之一,許多人為了一覽山上的“云海”前來此地,也為龍灣的文旅發展創造了機遇。
去年10月,在走訪風車山的途中,馮穗芬發現山腰上有座閑置的大棚,便向榕木村黨支部書記提出,可以找人在這里開一家民宿。“人們往往停留片刻就走了,我們當時就意識到得留住這些人。”馮穗芬說道。同年11月,在馮穗芬的建議下,邱進武夫婦著手對大棚進行改造,添置了5間客房和10余張餐桌,提供餐飲和住宿、娛樂服務,并在12月開張。今年過年期間,民宿每日住客“爆棚”,這讓兩夫妻對民宿接下來的發展信心十足。
和普通的民宿不同的是,這家民宿中隨處可見南藥的身影。不僅有走廊中種的各類南藥,還有用南藥制作的美食“南板藍雞”,民宿不遠處是當地的南藥種植基地之一,也為住客們提供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各類南藥的機會。對于民宿的發展,馮穗芬滿懷期望,“第一是能為我們這里的南藥做些宣傳,第二是能帶動當地的消費,還有一個就是幫助我們龍灣人的就業。”過年期間,民宿里約三千斤的淮山因游客的到來而售罄,缺乏銷路的農產品找到了“出路”,如今民宿里聘用了一些村中婦女,讓她們獲得了在家門口的工作機會。
談及風車山未來的發展愿景,馮穗芬心中已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以后我還想在風車山山腳的梯田種桃花和油菜花,那邊底下還有一片水稻。游客們可以在山坳的塘里玩玩水,其他的地還能種一些圣女果、草莓讓大家采摘,基本上就可以玩一天了。”“我們一定要思維開放一點,目光要長遠一點、格局大一點,來的人才會更多。”她說道。
創新提出“三師融合服務模式”
提升鎮級社會服務水平
經過半年多的實地走訪,馮穗芬已對鎮上的基本情況“摸了個透”,身為醫者,她特別留意到了居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鎮上常住人口中老人及兒童占比較高,農村心理輔導服務欠缺,他們當中有部分人存在一定的心理亞健康問題,“不及時解決的話,問題就會越滾越大”。針對這一情況,馮穗芬與工作隊成員共同商討,決定在鎮上開展心理咨詢培訓和社會工作培訓。
去年10月以來,工作隊利用組團單位廣東藥科大學、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的資源,邀請了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及團省委心理咨詢專家,為鎮村干部、教師等人員開展培訓,并為有意愿考取心理咨詢師證的人員提供約3000元的報名經費支持。目前,鎮上已培訓50多名社工和40多名心理咨詢人員。“這些培訓能夠構建一個標準化的操作框架,讓大家都能學會高效、規范的問題解決技巧。這樣一來,村干部在處理矛盾時能更加得心應手,而老師們也能更好地保護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馮穗芬介紹道。
龍灣鎮常住人口較多,約有1萬人。為提高社會服務效率,馮穗芬開始嘗試將單一的服務領域融合,創新地提出了集急救、社工和心理培訓于一體的“三師融合服務模式”。“其實在第一批工作隊的努力下,我們這里關于急救的相關技能已經比較普及了。現在我們想要做一種初步嘗試,讓大家掌握多元化的技能。”馮穗芬解釋道。邀請專家的培訓成本不菲,據工作隊隊員張學樹介紹,他們還在不斷完善方案,將積極爭取20萬的立項資金支持。
心系群眾,馮穗芬并不會止于當下,而是會持續探索如何改進幫扶的模式。“在工作中一旦發現問題,我就會盡量立刻解決,后續也會不斷改善。”馮穗芬向記者坦言,雖然“三師”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但她相信通過不斷的改善,能讓兩批工作隊的工作一起發揮作用、承前啟后,讓幫扶更加有效。
2024年12月31日,辭舊迎新之際,馮穗芬寫下了這樣一段話:“2024年,于我而言,是特別的一年。云浮龍灣,于我而言,是特別的地方。因為有你,我們終將不一樣;希望有我們,你會更精彩。明天會更好,雖然每一步都異常艱辛,我們將不忘初心,匍匐前行。”正是以這一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心志,馮穗芬將繼續帶領工作隊,在龍灣的土地上精耕細作,“駐”出巾幗風采,“駐”出興鎮興村實景。
駐云浮羅定市龍灣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成員:
馮穗芬 隊長,駐大石村第一書記,來自廣東省中醫藥局(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郭鵬峰 隊員,駐棠棣村第一書記,來自廣東藥科大學
張學樹 隊員,來自廣東藥科大學
齊國凱 隊員,來自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
伍艷玲 隊員,駐南充村第一書記,來自羅定司法局
蔡智才 金融助理,來自中國農業銀行羅定市支行
陳仁創 “三支一扶”人員,來自云浮市人社局
采寫:南方農村報見習記者陳諾
統籌:李國華
跟題編輯:鄧寶盈
海報設計:歐劍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