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作為網約車行業巨頭的滴滴出行,近期在山東多地接連遭遇監管重拳。
僅在濱州市鄒平市一地,滴滴平臺因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向無證司機派單,被當地交通局警告并處以3萬元罰款。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該企業年內在同一問題上第三次被查。
監管風暴并未就此停歇。
在淄博市張店區,監管部門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27日期間,連續向滴滴開出15張罰單,累計罰款金額達7.5萬元。
處罰理由與鄒平市如出一轍——滴滴平臺持續通過"無證運營"模式搶占市場份額。僅山東兩城三個月內的罰款總額,已突破10萬元。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家占據網約車市場近八成份額的行業龍頭,2023年還宣布投入10億元用于合規體系建設。
但面對多輪整改要求,平臺仍選擇游走于監管紅線邊緣。業內人士指出,滴滴的"罰不怕"背后,實則是違規運營帶來的收益,遠超處罰成本的商業邏輯。
當日均千萬訂單規模遭遇合規化陣痛,滴滴似乎更傾向于用對其微不足道的罰款,來換取市場空間。
但對滴滴而言,它的一舉一動,不僅關乎萬千司機的生計,更直接影響著網約車行業能否健康發展。
而現在將監管罰款,演變成一種不痛不癢的"貓鼠游戲",暴露的不僅是滴滴的合規困境,更折射出一家企業存續的長期命題:如何在掠取企業利益和維護行業秩序之間,找到平衡點?
對于滴滴這種屢罰屢不改的態度,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