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開國元帥和大將,若論最能打仗、戰功最著者,當數林彪與粟裕。
前者率部解放了東北,后者率部解放了華東,三大戰役中的遼沈戰役與淮海戰役,正是他們一先一后的杰作。
對于粟裕這員戰將,軍內外對他的評價極高,劉伯承、陳毅等都曾盛贊之。
毛主席亦然,他曾經如此慨然而語:“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華東粟裕?”
而華東野戰軍的分量在解放戰爭中太大了,毛主席話的份量更重,足見粟裕真的太不凡了。
這句字數不多的評價,是毛主席的衛士李銀橋晚年曝出來的。
這句評價是一九五五年授銜時毛主席所言,可一直并不為人所知;
直到李銀橋晚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才將這句最有份量的話說出,希望后人能夠永遠銘念粟裕將軍,并表示:若再不說,將永遠沒人知道,還有這么一回事。
事實上,毛主席與粟裕之間,有著諸多的往來。
粟裕能夠成長到那個地步,毛主席可謂他最為重要的導師,革命、軍事、政治等方面均如此。
對于毛主席來說,粟裕是他最重視與信賴的一大戰將,這從攻臺之戰與東北邊防軍的總指揮任命,就可以清晰無疑地看出。
本文,便帶大家走進粟裕的崢嶸一生,看看這位共和國第一大將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他與毛主席之間又有著哪些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粟裕的軍旅生涯
1907年,湖南湘潭的一個少年已經十四歲,而位于同省的會同中,一個小嬰兒才呱呱墜地,他們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粟裕。
毛主席生于1893年,對于有粟裕這個同鄉很是自豪,晚年會見外國友人曾如此說:
“……最會帶兵打仗!他叫粟裕,他也是湖南人!”
1925年春,18歲的粟裕得以考入湖南省立二師,在此得以接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熏陶,心中有了一盞明亮的革命燈火。
在校即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于次年被吸收進共青團,該校的進步思潮一度極盛,引得當局有心干預,將該校的進步校長迫害。
粟裕等上了黑名單的進步學生,不得已之下只得離開,經組織安排去到了武昌,進入了葉挺的24師教導大隊,莫名地踏足了軍旅生涯。
1927年,這是我黨生死攸關的一年,也是粟裕真正崛起的開端。
這年6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更加堅定了一生為之奮斗的方向,那是一個叫做信仰的所在。
這年8月,南昌起義赫然爆發,他在其間任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其間表現得頗為不俗。
起義軍遭遇當局強勢鎮壓,被迫放棄南昌轉戰他地,粟裕在途中被升為了排長,追隨陳毅、朱德一路北上;
進入湘南后再次吹動了武裝起義的號角,粟裕再次展現了非凡實力,是役結束后被提拔為連長。
1928年4月,隊伍輾轉來到了江西寧岡,于井岡山與毛主席所部成功大會師,這是歷史性的一刻;
粟裕得以目睹并親身參與其中,這毋寧不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毛主席分別擔任軍政主官,并相繼召開了連以上干部會議、第一次代表大會;
充分發揚了民主建軍與治軍的思想,讓上上下下都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朝氣與希望,粟裕在其間獲益良多,仿佛有一扇窗戶被打開了。
需要舉一些例子,否則不足以說明井岡山時期對粟裕的影響有多大。
當時,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與舊式軍隊只強調軍事紀律不同,紅四軍明顯特別重視軍隊的群眾紀律,這一點與“人民軍隊”的宗旨極其契合。
粟裕對此記憶猶新,到了晚年還不免感慨,自己參加過舊式軍隊的訓練和井岡山的訓練,實在為井岡山的民主而驚訝不已。
我黨領導的軍隊向來很重視政治工作,隨著紅軍隊伍的發展,此類人才缺口很大,組織便將一些優秀的黨員調去擔任;
粟裕治軍為政皆是一把好手,在井岡山時期調動得頗為頻繁。
對于這段經歷,粟裕每每回憶起來臉上都會露出笑容,表示自己愿意跟著實際情況調動,需要他在哪里就在哪里,無論是做政治工作還是當連長。
粟裕剛上井岡山那會,紅色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已然頗為可觀了,到處都透露出一股勃勃生機。
粟裕那會正年輕,沒事的時候就到處溜達,逢人便說:“這不就是‘家’嗎!”得到戰友們同樣的回答更是喜笑顏開。
后來,在各個隊伍里調來調去,也參加了許多場戰事,對于這個“家”更加有感情,對于毛主席、朱德這些“家長”是打心眼里的敬愛,在他們的引領下茁壯的成長著。
在粟裕心中,毛主席不僅是大首長,更是他的“老師”。
他曾表示,如果沒有親身參與為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斗爭工作,他后來的各種思想也不會形成。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不得已開始了艱難無比的萬里長征,而粟裕則帶領一部分留守力量繼續與敵斗爭。
在與中央失聯的情況下,面對反動派的瘋狂打擊,頑強的堅持了三個年頭,還神奇的將革命隊伍大大擴充。
1930年底的第一次反圍剿,我軍成功設伏將張輝瓚的18師殲滅,并將他這個中將師長給俘虜了。
值得一說的是,此役中粟裕率領的65師表現得頗為不凡,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要關注,而這一切粟裕本人并不清楚。
此后的歷次反圍剿戰事中,粟裕持續率部戰斗在一線,并為此而多次負傷,及至長征前夕已經升任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
1934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面對蔣介石反動集團再一次的瘋狂圍剿,我軍內部也出現了重大問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
為了保存力量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而粟裕則帶領先遣隊在閩浙贛地區繼續與敵進行斗爭。
若要說粟裕戰爭生涯中最為艱苦的一段,則必然是這三年,譚家橋、懷玉山等地名,大概是粟裕一生難以撫平的心理創傷。
在那些地方有太多悲劇發生,連電臺也被毀壞,與中央徹底失聯。
中央沒有一點粟裕所部的消息,都以為他已經犧牲了。
毛主席多次向周總理等人詢問這個“小老鄉”的情況,可卻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只是看到眾人神色郁郁,似乎是不愿面對那種慘痛的事實。
然而,有些事是躲不過的。
1937年5月的一次蘇區代表會議上,中央致辭沉痛悼念了革命斗爭中犧牲的那些同志,其中以李大釗同志為首,而粟裕的名字亦在革命烈士名單之上。
結果到了當年10月,隨著斗爭形勢的轉換,粟裕所部的生存狀況有所改善,終于能夠再次出現在世人眼中;
他所率領的游擊隊伍實力頗為可觀,被稱為“國民革命軍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并再度與組織取得了聯系。
當毛主席在延安獲悉后,開心得不得了,連連說好。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粟裕帶領所部這三年來與組織失聯,精神上沒有依靠;
在敵人圍追堵截下,生存環境極其艱難,可他們卻頑強的生存著、斗爭著、成長著。
作為這支力量首腦的粟裕,所承受的自然更多、更重,可卻從沒有一絲退卻,反而步履艱難迎之而上,在閩浙贛地區為組織發展出了一支十分可觀的力量。
1938年3月,粟裕所部被編入新四軍,自此開始了全新的征戰之旅;
面對著不可一世的日軍,他總能找到敵人想不到的所在,在最合適的時機,給予敵人造成最大的痛楚。
初時手上人馬有限,這種威力自然難顯。直到皖南事變后,粟裕任職越來越高,所能指揮的人馬越來越多,敵人的噩夢變得越來越大。
1941年8月,在反日偽掃蕩殲滅日軍1300多人;“七保三倉”“五保豐利”中再度大量殲滅日偽;
1944年,連續組織了春季攻勢等多起戰役,殲滅日偽總計近5000人;1945年,在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海段戰役中,更是殲滅據降的日偽兩萬多人。
粟裕指揮戰事,每每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而行,瞅準了戰機就果斷而行,而且火候把握得很到位。
陳毅稱其“愈出愈奇,越打越妙”,這八個字最為準確不過,大概也只有一路看著他成長起來的陳老總,才能做出如此準確的高度概括。
后方的毛主席也在關注著粟裕這顆冉冉升起的將星,曾如此而語:
“他將來定能指揮四五十萬的大軍?!?br/>
粟裕本是一書生,因緣際會之下進入軍旅,從一個底層士兵做起,一步步地成長為了獨當一面的帥才;
而這一路上亦書寫下了許多傳奇,且要將這種傳奇繼續濃墨重彩地書寫下去。
解放戰爭爆發后,黨中央經過認真分析與討論后,認為此時應避敵鋒芒,轉入外線作戰,以期更大程度上殲滅敵人,同時擴大解放區、發展革命武裝等。
在這一戰略前提下,粟裕領導的華中野戰軍被要求離開蘇中,轉入到外線的淮南地區進行作戰;
可粟裕卻有不同見解,直接向毛主席說了轉內線的3個原因。
毛主席認真研究了粟裕的策略,發現華中地區確實如粟裕所說,確實大有可為,遂回電粟裕同意了他打內線的策略,并指示:內線作戰必不能長久,要趁時轉入外線。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粟裕指揮16個團3萬多人,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與來犯的數十萬敵軍角逐;
歷時一個多月打出了七戰七捷,總計殲滅敵軍5萬多人,繳獲武器與輜重無數,本部得到了大大的發展。
毛主席在后方聽聞捷報,心中很是歡喜,親擬電報給華中野戰軍方面夸贊粟裕,說他有勇有謀,機動靈活。
并號召各部都要研究與學習華中野戰軍的不凡之處,以期能取得更多的偉大勝利。
1947年初,華東野戰軍完成合并,陳毅與粟裕分別任正副司令。
然而,陳毅許多時候都另有使命,華野后來的一系列大戰,幾乎都是出自粟裕之手,諸如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沙土集戰役等。
尤其是孟良崮一戰,粟裕一改往日攻擊側翼或先殲弱敵的方式;
而是以“猛虎掏心”的戰術直擊“國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第74師,將該部基本全殲,擊斃了該師師長張靈甫。
毛主席后來見粟裕時,還專門提及此戰并盛贊,表示他們的勝利讓自己和蔣介石都難以相信,實在是想不到啊。
1948年5月,為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陳毅帶著許多骨干補充到了中原野戰軍序列中,自身更是成為了中野副司令。
當時,中央本讓粟裕擔任司令員兼政委,也就是擔任陳毅原來的職務,成為實至名歸的華野當家人,然而粟裕卻沒有同意。
中央便退而求其次,讓陳毅仍舊在華野掛原職,而實際工作卻是交給了粟裕這個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
這一時期,粟裕被召喚回西柏坡參加了戰略會議,待到達時毛主席親自帶領大家出門相迎,拉著這位“小老鄉”的手,直呼歡迎英雄同志。
粟裕靦腆一笑,說當不得主席如此贊譽,并表示這么多年心中一直記掛著主席。
毛主席便與粟裕聊著過往,自1931年二人分別后,已經是過了十七年了。
毛主席為接待粟裕這位“小老鄉”,想著湖南人無辣不歡嘛,專門準備最愛的辣椒宴。
只是沒想到粟裕身體不適,根本享用不了這番好意,不過這讓粟裕還是非常感動的,席間與毛主席說了許多許多,彼此都有很大收獲。
同年6月,粟裕組織發動了豫東戰役,指揮所部20萬人,與30萬國軍正面對決;
連續20天激烈角逐后,殲滅敵軍9萬多人,解放了以開封、睢縣、杞縣等為核心的廣袤區域。
再加上緊接著的兗州戰役,再度殲敵6萬多人,讓王耀武盤踞的山東省會濟南成為了一座孤城,為我軍開始濟南戰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打鐵要趁熱,毛主席以及中央軍委指示,攻打濟南的條件已經成熟,宜更早地發動功濟之戰,并委任粟裕為華東野戰軍總指揮。
粟裕沒有讓毛主席和中央失望,經過一番周密準備后,于9月16日晚打響了濟南戰役;
王耀武
他只用了八個晝夜,濟南這座赫赫有名的難攻打的城市就被收入囊中,全殲守軍,俘虜了王耀武在內的眾多國軍高級將領。
濟南戰役的意義極其重大,使得我華北與華東解放區連城一片,為我軍南下解放徐蚌地區掃滅了障礙。
更為重要的是,蔣介石所構建的大城市防御體系,經此戰被證實并不是那么有效;
而我軍是有能力攻克任何一座國軍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這想想都會讓敵軍高層惶恐不已。
事實也確實如此,是役后陳誠感慨“江河日下、狂瀾既倒、無可挽回”,蔣介石更是自稱“無顏立世、深感愧疚”。
人生高光時刻
隨之便是粟裕戰爭生涯中最高光的時刻——淮海戰役;
此戰中粟裕親鎮華野樞要,聯合中野所部,相繼殲滅第7兵團第12兵團第16兵團,這幾個團分別由黃百韜、黃維、孫元良等人領導。
并重創了邱清泉的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等,殲滅敵軍總人數達55.5萬,是為三大戰役之最。
而在這場關乎兩黨前途與命運的重大決戰中,圍殲黃百韜的第7兵團是十分重要的一節;
當時該部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十分強悍,讓華野圍攻部隊遲遲難克,而敵援隨時可能來到,所以不能在短時間內殲滅該部,后果不容設想。
幸而,粟裕在這千鈞一發的重要關頭,以一種戰神般的姿態掌控住了大局,果斷、堅毅、準確地下達一道又一道命令,成功將黃百韜部給拿下,接下來的戰事才能夠那么順遂。
對此,毛主席給予的評價極高:“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下第一功!”
淮海戰役中比較神奇的一點,是戰前華東野戰軍的總兵力為36.9萬,可待戰役落幕后,這個數字卻升為了55.7萬,而戰役中華野損失的兵力也在10萬上下。
也就是說此戰后,華野中一半的官兵都是“解放軍戰士”,這在古今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不可想象的。
1949年初,全軍進行了一番大整編,陳毅與粟裕仍然搭檔,分別做了新整改出來的第三野戰軍的主副司令。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適應,率領所部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并在上海與南京等地先后被委任要職,以震懾那些宵小之輩。
從左往右:陳毅、粟裕
1949年9月中旬,粟裕等人代表三野北上,先后經歷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開國大典、軍委會議等,被選舉為全國政協委員、軍委委員。
值得一說的是,在9月30日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粟裕是繼毛主席、朱德、賀龍這幾位后,最先鏟土的,足見他的分量之重。
建國后的戰事,黨中央本打算武統臺灣,而粟裕就是攻臺總指揮;
不料朝鮮戰爭爆發,我國只得暫時放棄,并開始在東北邊境早作打算,為此成立的東北邊防軍仍是由粟裕掛帥。
而東北邊防軍就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軍,毛主席與黨中央本來也是想讓粟裕掛帥入朝的,只是粟裕的身體出現了狀況,這才把彭德懷從朝鮮叫了回來。
這對于粟裕來說,大概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吧,不過這也是美軍莫大的幸運。
1955年三軍首次評授軍銜,李銀橋當時任毛主席的衛士長,親自見證了那歷史性的一段時期,而其間關于粟裕的爭論極多。
三讓的軍銜
李銀橋說,中央書記處曾多次談到:“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完全可以領元帥銜?!?/strong>可最終粟裕還是沒有被授予元帥軍銜,這里面藏著的,是他本人的原因。
1945年,粟裕婉辭退讓華東軍區司令員之職,3年后又婉拒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之職;
其間除過戰爭形勢的實際需要外,只因為粟裕對于名利看得很淡,他覺得陳老總才是最合適的人,哪怕他忙得顧不上由他掛名也是好的。
如今,又到評定功名之際,面對要給自己授元帥軍銜的提議,粟裕的態度很堅決,只要大將就行了:“我只嫌高,不嫌低?!?/strong>
這讓毛主席頗為動容,連說“難得粟?!保⒏锌f:“三次辭帥,當真不簡單?。 ?/strong>
隨后更是明確表態:
粟裕評大將,而且是第一大將。”
就這樣,粟裕成為了開國大將第一人,雖不是元帥卻絲毫不差元帥!
-完-
編輯丨大歡
編輯 | 阿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