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3839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想判斷對方是否有重性精神疾病?這些方法不靠譜!
02、掌握精神心理“第一性原理”,是最科學的判斷方法
03、婚后發現對方有重性精神疾病,如何調整心態?
今年1月20號,我國新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實施,明確規定:
一方當事人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當事人;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這意味著,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患者面臨著更大的婚戀危機。因為這兩個疾病就屬于臨床精神科中的“重性精神疾病”。
有的患者還說,既然這樣,那干脆不結婚了,又或者只找“病友”結婚,互相之間不存在誰歧視誰;如果怕結婚后影響小孩,那就不生小孩。
其實,對于這部分患者來說,這個條例的出臺看似是危機,但其實背后也有機遇。
而且,不要以為兩人都是患者、不會互相歧視、也不生孩子就能解決問題,現實中根本沒有那么簡單。
最近,我們結合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對上面的問題進行過深入分析。
今天這篇文章想繼續深入聊聊這個話題,因為還有不少患者、網友在這方面有疑問:
“在談戀愛時、結婚之前,我怎么辨別對方到底有沒有重性精神疾病?”
“就算對方現在沒有重性精神疾病,我怎么判斷ta以后會不會有?”
“我的結婚對象沒有重性精神疾病,只是有點情緒問題,比如輕中度抑郁癥、焦慮癥等等,這樣是不是就安全了?”(提前給答案:并不是。下文會分析。)
“如果結婚之后,我的另一半才被診斷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我們甚至可能有小孩了,我該怎么辦?要不要離婚?”
以下結合精準精神心理學的高效知識,對上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01、想判斷對方是否有重性精神疾病?這些方法不靠譜!
“在談戀愛時、結婚之前,我怎么辨別對方到底有沒有重性精神疾病”?
部分網友有這種憂慮,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萬一對方是患者,但就是隱瞞不說呢?
雖然咱們作為“受害者”,婚后也可以申請撤銷婚姻,甚至可以索賠,但是誰都不想遇到這么糟心的事,導致心身俱疲。
有些人猶豫要不要直接問對方,可又擔心會影響兩個人的感情,“你這么問,是不是不信任我?”
而且,即使對方說自己沒有,那也不見得一定是實話,我們也無法去醫療系統、政府系統核實,問了等于沒問。
那到底該怎么辦?有些人會上網搜重性精神疾病的征兆和判斷方式,比如可能會查到所謂的精神分裂癥“病與非病三原則”:
第一,個體是否出現幻覺,如幻聽、幻視等;
第二,個體對身邊的事情是否有正常反應,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
第三,個體是否突然出現性格大變,甚至是行為混亂。
其實,如果按照這個“三原則”來判斷的話,很容易出錯。
比如,即使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也不代表就是精神分裂癥。
很多抑郁癥、強迫癥、復合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患者在病情嚴重時,也會出現幻覺、妄想。
還有,突如其來的“性格大變”就一定是重性精神疾病嗎?未必。
此圖為AI生成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大眾和主流精神科大夫的傳統認知里,人的性格是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的。
但精準精神心理學已經發現,很多患者突然從乖巧聽話變得暴躁易怒,其實是他們早就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心里早就很壓抑了,只是不愿意表現出來。
當疊加性心理創傷的數量和程度從量變到質變時,并且被大量激活時,他們就出現了情緒大爆發。
這是“激越狀態”,不是“重性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個體一些長久以來的不良性格實際上也是病理性記憶導致的,如果主要的病理性記憶能夠得到深入、高效的修復,不良的性格會迅速得到逆轉。
比如很多接受過我們3PT(精準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的患者,他們的性格在短時間內變得更積極、理性,甚至像脫胎換骨一般。
從這個角度來看,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性情大變都意味著有“重性精神疾病”。
如果患者能在短時間內修復主要的病理性記憶,蛻變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睿智,他們反而是戀愛、結婚的理想對象!
還有的人以為“重性精神疾病”有一定的遺傳度,想通過所謂的“家族史”來判斷戀愛對象是否屬于潛在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很可惜,這個方法更不靠譜。
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中精神障礙的患病率高達17.5%。這意味著每近6個成年人中,就有1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親朋好友中,很可能就有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很多人其實都有所謂的精神心理障礙“家族史”,說不定你自身也有!
而且,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常見的精神心理障礙并不是基因遺傳性疾病,這一點我們已經反復分析過了。
02、掌握精神心理“第一性原理”,是最科學的判斷方法
上面2種方法都走不通,那到底怎樣才能了解對方有沒有重性精神疾病?又或者患病風險大不大?
最科學的方式,是真正深入了解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嚴重精神障礙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記憶;
它們在本質上都是同一回事,是病理性記憶不斷累積,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點擊可查看大圖
說得直白一些,也就是我們要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成長經歷、內心真實的想法,識別ta是否有大量的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
如果對方遭受過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俗話說,就是有很多令ta不愉快、痛苦的事情,那ta罹患重性精神疾病的風險很高。
甚至ta可能已經得病了,只不過沒去醫院被確診,又或者ta真的故意不說。
上面這個“第一性原理”,也能解答另一個疑問:
“對方沒有重性精神疾病,只是有點情緒問題,比如輕中度抑郁癥、焦慮癥等等,這樣是不是就安全了?”
當然不是了!
有些人雖然形成了病理性記憶,但還不算多,程度也不嚴重,自然就還未達到“重性精神疾病”的地步。
這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有時情緒有點問題,或者有些認知比較軸;有的可能被診斷為抑郁癥、焦慮癥,但病情不嚴重。
但如果他們在生活中形成的病理性記憶越來越多,那就有可能發展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癥狀,也就是所謂的“重性精神疾病”。
換言之,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精神障礙、乃至重性精神障礙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如果病理性記憶越積越多,本來問題很輕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發展為老百姓所說的“精神病”;
另一方面,本來已經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如果主要的病理性記憶得到修復,那也能轉化為輕度心理障礙,甚至不但真正康復,還能塑造出高逆商,將壞事變好事!
所以,如果你的結婚對象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或者輕度的精神心理障礙,那你跟ta結婚后更要有智慧地經營婚姻,盡量避免ta形成新的病理性記憶。
而那些有一定心理問題的人,或者有輕度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別以為你們現在不屬于“重性精神疾病”,就一輩子都不會是。
你們要重視自己的問題,及時解決,避免惡化,也不要五十步笑百步,歧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至于已經被診斷為重性精神疾病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失去康復的信心。
患病確實是個不幸的事實,但如果能夠看清病癥背后的真正根源,盡可能修復主要的病理性記憶,你們也完全可以走向康復。
這不是天方夜譚,現實中,很多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已經實現了這一點。有的康復者甚至塑造出了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
03、婚后發現對方有重性精神疾病,如何調整心態?
雖然我們不應歧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但無法忽視的是,在一段婚姻中,如果有一方婚后才發現伴侶患有重性精神疾病,他們肯定會遭受極大的心理打擊!
他們往往首先會感到震驚,然后是憤怒。
這不一定代表他們心里歧視患者,而是他們認為“這么重要的事情,你居然不跟我坦白,你這是對我不負責任,是赤裸裸的欺騙!”
他們在一氣之下,可能不但想離婚,甚至會要求對方給自己賠償,并且覺得自己真是太倒霉了。
即使他們真的離婚了,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也走不出來,認為自己婚姻失敗,無比后悔,但又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應該說,這部分人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在客觀上,他們確實受到了欺騙。
但是,他們這么痛苦、郁郁寡歡,并不完全因為對方欺騙了他們,還因為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百分百的“受害者”。
此圖為AI生成
這種非常不理性的“受害者思維”,才是令他們持續痛苦、導致他們因為這段婚姻而形成心理創傷的主要原因。
這部分人要做的,應該是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學會綜合性歸因。
雖然對方是隱瞞了病史,有一定的過錯,但我們也要反省自己:
為什么我這么介意對方有這方面的病史?
尤其是如果對方已經真正康復的話,我為什么還這么耿耿于懷?
既然我這么介意,那我在婚前為何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有效地識別?
離婚明明是很常見的情況,我為什么會認為這就代表了“婚姻失敗”?
其實上面這些問題都暴露了我們的不足,我們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掌握婚姻經營之道,重新自由選擇下一段婚姻,獲得真正的幸福。
那如果對方是婚后才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那我們更要反省自己是否在無意中給對方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
比如頻繁的爭吵、冷戰,沒有及時理解、尊重對方的感受等等。
要是兩個人已經有了孩子,我們也千萬不要認為伴侶的所謂“致病基因”會遺傳給孩子。
上面已經說了,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不是基因遺傳性疾病。
即使孩子真的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看起來好像是遺傳了另一半,但其實主要根源還是后天的病理性記憶。
夫妻之間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經常采取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往往這些才是導致孩子罹患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根源。
父母要趕緊真正地改變、自我提升,幫助孩子加快康復,不要讓孩子遭遇父母遭遇過的苦難,把不幸一代傳一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