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許海剛,展覽策劃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劉茂平和藝術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張吳濤,帶領藝術教育學院師生參觀了由湖北美術學院、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行走大地——許海剛水彩藝術展”。
本次展覽展出了湖北美術學院許海剛教授自1985年以來跨越時空40年創作的190件水彩藝術作品及手稿,包括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上斬獲金獎的作品《亮寶節上的人們》。
行走式教學:從技法傳授到生命教育的升華
展覽中,《亮寶節上的人們》《意大利古建筑》等作品,成為藝術教育學院師生剖析“田野課堂”價值的鮮活案例。劉茂平教授指出:“許海剛的創作始終踐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真正的藝術教育不應局限于畫室,而應在行走中培養學生對土地的情感共鳴。許教授帶學生連赴三屆藏族亮寶節采風的經歷,正是‘田野即課堂’的典范。”
學生們圍繞許海剛獨創的“手賬文獻系統”展開熱烈討論。這些包含速寫、地理標記與人文筆記的檔案,被同學們稱為“動態教案”:“手賬不僅記錄創作過程,更揭示了如何將生活素材轉化到藝術創作中,這對我們未來作品的創作極具啟發性。”
方法論創新:構建可遷移的藝術教育范式
展覽特設的教學成果專區引發重點關注。許海剛提出的“局部生發法”——即從細節入手自然延展構圖,已被系統轉化為水彩系特色課程。許海剛教授結合《希臘海岸》系列分析:“這種方法打破傳統‘先整體后局部’的教條,鼓勵學生在觀察中捕捉瞬間感受,與當代美育強調的‘創造性思維培養’高度契合。”
針對展覽中“畫電影”系列,師生們展開了跨媒體藝術形式的研討。該系列通過銀幕場景的二次寫生,探索圖像時代現場性的新維度。許海剛教授指出:“這種突破傳統寫生范式的實踐,為數字時代的美術教育提供了方法論啟示——如何引導學生在大眾傳媒素材中提取藝術語言,是藝術教育學院課程改革的新方向。”
文化傳承:在跨文化對話中塑造美育自覺
展廳內30余省份及歐洲寫生作品構成的“文化地圖”,成為比較中西方美育研究的素材庫。通過對比《西藏牧歸》與《威尼斯運河》系列,學生們解析了許海剛如何將中國傳統“寫生物”美學與西方水彩技法融合,同學們表示:“這種跨文化實踐啟示我們,未來的藝術教育者需具備多元視角,既能傳遞本土文化精髓,又能搭建國際對話橋梁。”
本次展覽通過作品、文獻與教育場景的立體呈現,為藝術教育專業學生提供了從“技藝傳承”到“美育創新”的認知升級路徑。藝術教育學院將以此次研學為契機,努力將豐富自然與人文素材與藝術感知能力、創作靈感有機結合,在作品中體現中華大地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激發藝術教育學院青年學子們對藝術和自然的熱愛,推動藝術教育從教室向更廣闊的文化現場延伸。
展覽時間:2025年2月26日——2025年4月2日
展覽地點: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美術館1—2層展廳(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374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