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莫名其妙的經歷?
當你初次跟某個人接觸,第一眼看到對方,你心里面就有種“不太舒服”的感覺;
你可以確定,在此之前,你們從未有過交集。
僅僅是這一次見面,對方帶給你的感覺就不太好,讓你不想和對方有過多的接觸;
無論是你的肢體動作,語言信號,你都對這個人保持較高的警惕。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主觀厭惡定律”:
剛開始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就是你大腦發出的潛意識預警信號;
在慢慢接觸,產生了一些了解后,你會發現這個人果然很討厭。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你為什么會莫名其妙討厭對方呢?
-01
你的潛意識,產生了“防御性直覺”
第一:視覺信號,觸動了你的記憶區域
睹物思人,觸景生情,都可以這么解釋。
你什么時候最想念前任?
偶爾刷到前任的社交平臺動態,忽然聽到有人和前任名字一樣,看到與前任有關的物品……
當這些視覺上的信號產生,就會觸動你大腦里隱藏的記憶。
討厭一個人也是如此。
比如:你以前特別討厭某個人,TA的長相,氣質,穿著風格,都跟眼前這個人高度重合。
你差點把這個初次見面的人,看成了你過往很討厭的那個人。
這也叫“移情效應”,未必是眼前的人多么討厭,而是大腦對相似威脅的應激反應。
第二:某些人的長相,讓你產生了負面心理投射
有些人長相兇神惡煞,有些人從事宰牛宰羊殺雞等工作,這類人就會帶給你不太好的印象;
并不是說TA人怎么樣,而是這個人的氣質,姿態,會讓你有種不舒服的感覺。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內在的狀態,內心的想法,長久的情緒狀態,就會外化為這個人的氣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相由心生。
-02
為什么第一眼討厭的人,日后也很難改變印象?
第一:首因效應
初次見面,你們留給彼此的第一印象,將直接決定你們后續的相處狀態。
你討厭對方,不喜歡對方,那么后續你也不想和對方有什么深入接觸;
同樣,當你討厭對方時,你的表情、態度、行為,一定也會有所表現;
當對方察覺到了,也會默默跟你保持距離。
換個角度講:
你喜歡某個人的時候,這個人也會對你傳遞善意;
你討厭某個人時,這個人也會討厭你,防備你。
第二:當主觀厭惡產生,你就會陷入“認知失調”困境
打個比方:
你第一眼就討厭對方,那么在后續相處過程中,你會不斷尋找對方身上的缺點,抓住對方做錯某些事的瞬間,以此來驗證你主觀的感覺,證明這個人“的確很討厭”。
“你看,我就說嘛,這個人果然靠不住”
“你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這個人真的不討喜”
在親密關系中也有相似的例子。
當你懷疑伴侶對你不忠誠,背叛你們的婚姻后,你就會不斷尋找證據;
各種試探,就為了尋找到證明對方“確實背叛你”的證據。
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很容易迷惑你的理智。
第三:你盯著什么,就會在意什么
兩性關系里,有個概念叫“光環效應”;
當你喜歡對方,你眼里就只有對方的優點,對方在你看來就是完美的。
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反過來講,當你討厭某個人,那么你眼里就只盯著對方的缺點;
無論對方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都很難改變你對他的主觀印象。
第四:人性向來更傾向于“相似性高”的人或環境
從進化心理學來看,人類本能傾向于與基因相似或群體歸屬感強的人相處,這是基因決定的,是人性。
而對“異類”的排斥,本質上是避免自己遭到傷害,避免損失的一種本能反應。
-03
你要如何跟這類人相處?
第一:你要區分“真實還是偏見”
你對他的討厭,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僅僅你個人的偏見?
你討厭他,是你的刻板印象,還是他確實很討厭,周圍的人都不喜歡他?
先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和真實感受,再決定如何跟對方相處。
第二:可以設定一個“相處周期”
保持邊界,保持距離,但至少要維持表面上的相互尊重;
減少利益層面的接觸,減少單獨相處的機會。
如果在這個周期內,對方并沒有表現出什么令你厭惡的行為,或者也沒有觸犯你的利益;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再次調整相處模式。
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理智;
在你不確定對方是否可靠的時候,保持邊界,也是最好的相處狀態了。
話題:
初次見面就討厭的人,后續接觸有沒有改變你的印象?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