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上將跟黃克誠大將一樣,是出了名的性格直率,敢于講話,喜歡爭論。但源自兩人革命經歷的不同,他們的直率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張愛萍比黃克誠成長得緩慢一些,鋒芒也沒有那么畢露。有人曾用一個詞形容張愛萍,天真。
很多人都知道黃克誠在革命戰爭中的多次上下,往往忽略了張愛萍這樣的經歷也不少。長征后期,中央紅軍抵達俄界一帶,張愛萍所在的紅13團,從紅3軍團劃到紅1軍團建制。建制雖變,但張愛萍仍是該團的政委。
一天,紅一軍團總部通知麾下連級以上干部開會,由于開會地所在的總部駐地,距紅13團駐地遠些,所以紅13團干部是最后到場的。有個主持會議的軍團政治部領導,當即指著他們說:看看,看看,你們這些部隊的作風一貫如此,稀稀拉拉,不成樣子。
張愛萍也不慣著,當即怒氣沖沖地拍桌子吼回去。張愛萍后來回憶說,兩個軍團本就有些摩擦,再加上穿的衣服確實破破爛爛不成樣子,但這是長征走來沒辦法的事,不過自己并沒有遲到,憑什么受這樣的窩囊氣?兩人在會場直接打起來了。
主席臺上坐著的毛主席、朱老總等領導,見狀一言不發,臉色都不太好看。他們沒打一會,就被人拉開了,然后接著開軍團會。會開完回去,軍團總部打來電話,說要調張愛萍去政治部工作。張愛萍一聽去干什么統計干事,直接怒氣沖沖地把電話給摔了,“要撤我就明說,搞這些虛的干嘛”。
張愛萍也不等上面安排接替自己團政委的人來,交接一下工作,第二天就走了。后來張愛萍之子聽晚年的父親講這個事,笑著說你真夠狼狽的啊。張愛萍也笑了,說自己帶了匹馬和一個警衛員就去了,政治部里的都是老熟人,他們見自己來都笑了,說自己前線打仗辛苦了,來這就好好休息一下。
兩個月后的1935年11月,中央紅軍在吳起鎮打完“切尾巴”戰斗,在陜北暫時站住腳跟后不久,軍委想起正在賦閑的張愛萍,任命他為軍委騎兵團政委。
據說他能重新出山、擔任要職,是有位中央領導在政治局會議上,說長征走來本就不容易,一個主力團的政委因為說了幾句嗆人的話,說撤就給撤了,兩萬五千里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很多人都猜測,說這話的人應該是彭德懷。
再次回到一線崗位后,張愛萍鉚足了勁,想做出一番成績給那些對自己有意見的人看。可惜時運不濟,用張愛萍之子的話講就是“大意失荊州”。
這個軍委騎兵團是新組建的,目的是加強軍委直屬部隊的戰斗力,其基礎是陜北紅軍的紅十五軍團騎兵團。西北這個地方,在部隊全面機械化之前,是騎兵逞威風的主戰場。中央紅軍到陜北后,甘肅的馬氏軍閥三番五次侵襲紅軍。軍委騎兵團的成立,正是為緩解這一糟糕局面的應對措施。
軍委準備集中力量,把直屬騎兵團打造成一支所向披靡的鐵騎。任命張愛萍為騎兵團政委,可以說是對他的無比信任。這些信任在張愛萍身上,化作肩頭沉甸甸的擔子。
張愛萍為了做好騎兵團的統帥,在騎術上下足了功夫,青一塊紫一塊的皮外傷是時有的事。可是從步兵到騎兵,可不是會騎馬就行,那頂多算騎馬的步兵;從優秀的步兵統帥到騎兵統帥,也沒有那么簡單。
張愛萍學好騎術和騎兵戰術,又親身指揮嘉峪關戰斗后,騎兵團的團長被調走,張愛萍兼起團長一職。之后,他獨自指揮騎兵團,接連經歷五六場戰斗,基本沒有吃虧,頻頻捷報。
1936年2月,陜北青陽岔,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張愛萍一輩子也忘不了,每每想起都有一種揪心的痛。那是張愛萍率領騎兵團,為策應紅軍東征,對周邊地區的一支馬匪完成清剿后,部隊返回瓦窯堡的路上,經過一個叫青陽岔的地方,突然得知青陽岔縣政府正遭到另一支土匪的進攻。
張愛萍當機立斷,命令一營斷后掩護,自己則率大部火速趕往追擊。張愛萍率領騎兵團主力趕到時,土匪已經撤走了。但騎兵團窮追不舍,土匪為了保命,將劫掠來的人、糧食和財物全部丟棄了。
如果戰斗到這就結束了,那就皆大歡喜了。可是被救下來的干部和群眾,及騎兵團指戰員,紛紛要求張愛萍除惡務盡,打進土匪老巢,掃清他們。張愛萍有些猶豫,認為部隊連續作戰,人吃不消,馬也吃不消。可是大家群情激憤,土匪老巢又近在咫尺,于是張愛萍選擇了打。
這場戰斗雖是攻打敵人占據地利的老巢,但打得卻相當順利,可以說摧枯拉朽。可是打完才知道,原來土匪大部沒回老巢,還在外面劫掠。這時候,張愛萍隱隱感到不妙。土匪在騎兵團返程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張愛萍原本安排掩護和斷后的一營,遲遲見不到大部隊的身影,便撤離警戒位置,擅自決定向大部分所在的方向靠攏。
就這樣,土匪在騎兵團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設伏。騎兵團主力撤回時,突然遭遇襲擊。張愛萍本人差點都交代在那,毫無防備、精疲力竭的騎兵團也損失慘重——人和馬都沒了不少。
戰后,軍委召開連以上干部的批判會,騎兵團的一連指導員對張愛萍批得最兇,說他沒有采納自己的正確建議。次日,軍委進行全軍通報,給張愛萍撤職查辦的處分。
騎兵團出這樣的事,張愛萍知道自己難辭其咎,對這樣的處分毫無怨言,但周總理還是找到他做思想工作,解釋軍委為什么給出這么嚴厲的處分:“這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的,你是中央派到這支陜北紅軍去的呀,不這樣重罰難以服眾。”
這事到這還沒完,一天張愛萍偶遇曾經共同工作過、有舊怨的同志。那人冷嘲熱諷,張愛萍本不想搭理,奈何他喋喋不休,說個不停。張愛萍被刺激得不行,回了句“勝敗不過兵家常事”。那人還不依不饒,說他打了敗仗還嘴硬,小心軍法處置啊。
兩人你來我往,越說越離譜,越說越過分,最后成了毫無道理、口無遮攔的吵架。這事還傳到毛主席耳中。毛主席讓人通知張愛萍來見自己。一見人,毛主席把正在看的一本書往桌上一扣,劈頭蓋臉就是一句“怎么,你還不服氣?!”
張愛萍訥訥半響,回答道:“我沒有不服氣,對組織上的處罰是心甘情愿接受。”毛主席怒極反笑:“接受?勝敗乃兵家常事嘛,我說的沒錯吧。”張愛萍一聽頓感不妙,這話怎么被毛主席知道了。
毛主席的怒火,張愛萍完全可以理解,當時正值各地方紅軍的融合階段,自己作為中央紅軍出身的干部,打了敗仗還說這樣的話,影響極其惡劣。這話別人說可以,自己講就太不合適了。
說到后面就是閑聊了,兩人有了深入的交流。臨走時毛主席征求張愛萍的意見,被撤職了有什么打算?張愛萍說自己想好好學點東西,彌補過去的一些不足。
毛主席聽到這話,臉上露出高興和滿意的笑容,當即提筆給時任紅大教育長的羅瑞卿寫推薦信,送張愛萍進紅大學習和沉淀。這算是禍福相依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