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覺得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但其實不對,至少中文互聯網,信息還是挺匱乏的。
所謂的信息多,一方面只是絕對數量的多,大多數人都是復制粘貼的無腦洗稿,真正的好文章很少;另一方面是特定領域的集中,你會發現絕大多出版物和視頻內容,其實扎堆集中在了少數幾個領域。
比如歷史內容,基本上都是明清、三國,最多加上秦漢。魏晉南北朝除了田余慶的《東晉門閥政治》這種,宋朝除了鄧小南《祖宗之法》這類,其實你很難真正找出幾本真正厲害的扛鼎之作。
還有所謂時政和國際關系的短視頻。除了美國、英國、俄羅斯,最多加點韓國的尹卡卡,偶爾抨擊一下日本的泡沫經濟,你會發現其他領域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空白的。
全世界就只有這幾個國家嗎?除了講美國霸權、英國衰落、日本房地產、韓國那幾個悲情總統,就沒東西可講了嗎?
所以我現在都不看知識類的中短視頻,大家水平參差不齊是一回事,最關鍵的是中文互聯網的信息高度同質化,大多數人被流量裹挾,很浮躁,不去挖一手信源,最后無非就是百度百科加那幾本翻譯的主流讀物,沒什么信息增量的。
之前有段時間,我沉迷游戲《中世紀2:全面戰爭》,里面的一個資料片叫《天國王朝》,一看就非常有逼格,我馬上點進去玩。在這款游戲里,你可以選擇一個國家,然后整頓內政,開疆拓土。
里面有個國家,我非常喜歡,叫“拜占庭帝國”。
然后我就去搜相關的資料,我發現中文互聯網基本沒有。要么就是所謂的超燃混剪,要么就是講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時,順帶提一下。哪怕是扯通史,水平也良莠不齊。
最熱的幾本歷史書要么就是拉爾斯·布朗沃思的《拜占庭帝國》,淺嘗輒止,要么就是羅杰·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碎片聚焦。
而中文互聯網的自媒體,做拜占庭帝國的內容,能看這兩本書的人,其實就是頭部了。
但其實最權威,最細致介紹拜占庭帝國的讀物,其實是《劍橋拜占庭帝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劍橋拜占庭史》)
那為什么沒人說,沒人引用呢?
因為這本書沒有中文版,所以里面很多信息,中文互聯網你都搜不到,更別說做成視頻了。
(《劍橋拜占庭史》中希臘火介紹)
而英語世界里不僅有這些權威著作,而且你能找到像“Byzantium & Friends”這樣的播客,人家能直接引用希臘語史料,大家對噴的時候,能夠貼出《狄奧多西法典》巨炮打臉。
而中文自媒體,有幾個人能真的啃這些大部頭,甚至去掌握拉丁語和希臘語呢?
大多數人看英文和文言文都費勁吧。
所以是文科生不好找工作嗎?我覺得可能是許多文科生基本功太差了。
還有帖木兒帝國也是,中文互聯網基本沒有相關信息,對于中亞草原史、西域史,你會發現國內的研究好像就是空白的。
要么就是問帖木兒和成吉思汗誰牛叉,發泄一下情緒;或者說帖木兒是戰神,帖木兒多殘暴,無腦吹一波。
但《劍橋伊朗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會引用波斯語文獻《勝利史》,細致描述波斯的官僚體系和軍隊游牧定居混合的模式。
(《劍橋伊朗史》)
(《勝利史》)
我們都知道西方的文藝復興,但你是否知道,帖木兒時代,中亞穆斯林世界也有一場文藝復興,叫帖木兒文藝復興,這是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當時撒馬爾罕的烏魯伯格天文臺測算星表的精度,超越了托勒密等人,一度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圖:烏魯伯格天文臺)
而且烏魯伯格天文臺,還可以用一種名為合相板的模擬計算儀器,用線性插值的方法,來確定行星的合相。
中國明清的天文學技術,其實就源于內亞伊斯蘭世界的技術輸入。
(圖為:書籍《七政推步》)
而現在在抖音上,你最多看到有個視頻秀一下撒馬爾罕清真寺的藍色穹頂,然后配一個語音:家人們,集美們,絕絕子。
(圖為:撒馬爾罕清真寺的藍色穹頂)
其實關于帖木兒帝國,中文世界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專著,比如張文德先生的《明與帖木兒王朝關系史研究》。
(圖:《明與帖木兒王朝關系史研究》封面)
但因為對伊斯蘭世界史料掌握不足,內容還是局限于中文領域。
(圖:《明與帖木兒王朝關系史研究》序)
所以整個中文互聯網,如果你往深了看,你會發現娛樂化泛濫,信息同質化嚴重,深度內容稀缺,這是一種生態的單調,更是內容的匱乏。
當然,有的人說,哎呀,你說那些太冷門了,沒有用,還是看美國霸權衰落,銀座歌舞伎町小姐姐跳舞,古鎖古鎖美滋滋。
你咋知道沒用呢?
比如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就不太懂,為什么歐美那么多學科,都是什么人類學、社會學、非洲人種學、發展中國家和農業制度,洋人太混日子了吧。
后面我才知道,這些學科的設立是有歷史背景的,因為當時印度和非洲是歐美的殖民地,這些學科是用來學習如何管理殖民地的。
現在推進一帶一路,在陸地上,我們需要加強和中亞國家的交流聯系,而我們對中亞的了解真的多嗎?海上絲綢之路,需要和太平洋島國和東南亞國家打交道,那我們又對這些地方熟悉嗎?
在內亞和波斯文化圈對中國的影響中,其實有一類人叫粟特人,他們主要是沿著絲綢之路來唐朝做生意,有的甚至還在唐朝做官了。有本英文書專門介紹他們《粟特商人在中國(Sogdian Traders: A History)》。
(圖:書籍《粟特商人在中國》內頁)
好多歷史自媒體大V估計都沒聽過這個名字。
為什么安史之亂后中華文化就沒唐朝那么強了?因為中斷了內亞的技術輸入,整個文化譜系開始封閉了。
我們就不說那些冷門的領域了,就說熱門的,比如明清。
很多人寫什么帖木兒帝國和明朝,基本都是張口就來,他們真的看過《西域行程記》嗎?它是明永樂吏部驗封司外員陳誠,去帖木兒帝國首都克烈的一手記錄。
(圖:《西域行程記》正文)
其實不對照《劍橋伊朗史》這種大部頭或者相關專著,是看不出什么東西來的。有幾個人能去看伊斯蘭世界一手文獻?
現在的自媒體內容市場,充斥著大量低水平的洗稿、亂編,這其實也是文科生的悲哀。
百度百科和熱門讀物的翻譯水平,基本焊死了內容市場的天花板。
大家好像被困住了。
最終你是選擇追趕大眾的聲浪《娛樂至死》,還是選擇自我 的禪悟大隱于市。
結局都將會是Happy Ending,因為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對錯。
每個人都只能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
只是你永遠回不到的,是十八歲星空下,那個遙遠的《仲夏夜之夢》。
[1]圖:烏魯伯格天文臺,作者:Rodrigo.Argenton,公域版權合理引用
[2]圖:撒馬爾罕清真寺藍色穹頂,作者:LoggaWiggler,公域版權合理引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