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網約車近日,著名商業資訊顧問劉潤,跟隨“上海第一的哥”臧勤跑了一天網約車,向大家普及了一場,如何將網約車做成經典MBA課程的案例。
19年前,當出租車司機平均月收入只有2000元時,上海出租車司機臧勤便已達到了8000元,也因此博得了“上海第一的哥”的美譽。
19年后的今天,臧勤已從一名出租車司機,變成網約車司機。而當普通司機月收入只有五六千元時,他目前卻穩定在24000元左右,且工作時長遠沒有到12個小時。
那么,臧勤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他看來,網約車司機就是一個“藍領商人”,不僅要有CEO的戰略,還要有CFO的精打細算,更要有COO對流程管控的精準把控。
而當下很多網約車司機,往往是通過每天超強工作時長這種戰術的勤奮,去掩蓋對戰略的懶惰。
在臧勤的網約車司機生涯中,他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了4點:
1、掃馬路。就是在馬路上空駛,看到單就接,90%的司機都是這么操作,因此就造成了多人搶一單的格局,從而造成了僧多粥少,幾乎是靠天吃飯。
這種最基礎的干法,往往是最累卻又效率最低的方法。即便是一個信譽非常好的司機,平臺給了很多優質訂單,本質上還是在掃蒼蠅腿。
2、搶預約。這才是真正網約車高手的戰略打法,臧勤能做到80-100元的時效,靠的不是掃馬路,而是幾個大單拉上去的。
他每天下午兩點就回家休息了,因為每天下午的5點半到7點,是搶第二天機場大單的黃金時間。往往這個時間,助理們才能確定老板第二天的安排,因此安排行程。
這時候,臧師傅只需要盯著客戶的訂單時間,進行搶單,往往會有70%的成功率。
3、打區域。臧勤介紹,他每次從機場出來,都會去張江一帶,因為這邊的路寬紅綠燈少,且是工業園區,單子質量好的同時,也能極大提高時效。
當然,也有被客戶帶偏的時候,比如楊浦,這里最主要的客戶是抖音,盡管客源很好,但因為有住房補貼,抖音的員工都住在公司附近。
因此,即便有單但全是小單,且又堵車。如果一個司機在這種環境下耗費3個小時,往往一天下來很累,但錢也沒掙到。
這時候怎么辦?要改變思路,把訂單往閔行方向轉,盡管每天有次數限制,但一旦離開火坑,往往意味著時效的提高。
4、薅羊毛。很多網約車司機都在痛罵滴滴、高德等平臺在不斷吸食司機血汗。
但在臧師傅看來,他并沒有給平臺打工,而平臺反而在給他提供更多的選擇性。
他完全可以根據每個平臺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的場景下,方便自己有更好地收入,他便讓哪個平臺上崗。
比如,臧勤經常會用攜程接機場單,用嘀嗒順風車帶客出機場,而滴滴則是專門用來接早高峰的。
更關鍵的是,司機必須摸清楚為自己打工的平臺,哪個在什么時間會有單子、獎勵、補貼等等,把這些都研究透徹了,再去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薅羊毛。
總結起來,掃馬路就是最普通的戰術,幾乎每個司機都會用,但也會很卷很累,而強區域則上升到了戰略途徑。
不斷地接小單,自然只能保證生存,想掙錢就得研究怎么才能接到大單;跟隨一家平臺的規則轉,就陷入了被壓榨的死循環,而運用好每個平臺的特性,則變成了創業。
可以說,正是跳出網約車司機的身份,對整個行業進行俯視研究后,臧勤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而客觀地說,當下幾乎所有司機都在抱怨平臺壓榨的很厲害,但又有哪幾個真正做到了如臧勤這般,對行業進行深度研究呢?
360行行行出狀元,希望臧勤的故事,能給更多網約車司機們帶來啟發,進而跳出當下的思維陷阱。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資料來源:視頻號劉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