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手機成癮,已經成了不少孩子健康成長的頭號“隱形殺手”。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
12—18歲學生,日均使用手機超過6小時,近6成家長表示無法有效控制孩子玩手機。
其實,上述的數據,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代家長,在教育中的困境。
那么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戒掉“手機癮”呢?
不如試試以下5個方法,媽媽若是能夠常做,那一定能幫助孩子從對手機的“被動沉迷”轉變為“主動掌控”。
01.帶著孩子經常制定“家庭規則”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都習慣于用批評、吼罵的方式,簡單粗暴的進行解決。
可實際上,這種方式,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和逆反心理。
所以,與其每天重復“別玩手機”,還不如學會帶著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
所謂的“家庭規則”,可以包含方方面面。
比如說,集體打掃家務的每周制定,以及進門先洗手的衛生約束。
當然,也包括手機使用時間、場景的設置。
根據相關研究發現:
參與規則制定的孩子,執行意愿提升3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跟孩子一起,對手機使用時長、禁用場景、獎勵機制進行制定,能夠有效的讓孩子提升規則意識,降低對手機的依賴。
02.用真實世界的陪伴去對抗虛擬世界
之前看過一項研究顯示:
有超過5成的孩子,之所以沉迷于手機,是因為父母陪伴上的“缺失”。
基于這個問題,聰明媽媽會通過真實的陪伴,來填充孩子的精神世界,抵御手機對孩子的摧殘。
日常生活里,我們可以設計一些“親子無屏日”,父母與孩子一起出去露營、做手工或者騎行。
也可以用一些集體游戲,來改善親子關系,比如桌游、科學小實驗等。
當孩子的內心世界,被父母的愛填滿的時候,他對手機的渴望程度,就會越來越低。
03.每天15分鐘深度對話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
情感連接缺失的孩子,患手機依賴癥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3倍。
所以,媽媽們每天可以在孩子睡前,進行15分鐘的深度對話,提升情感黏度。
可以進行的話題有:今日三件開心的事情、一個小煩惱等。
當孩子意識到被家長看到的時候,他們索求的心理安慰,自然就會轉移目標,看屏幕的時間,也自然會減少。
04.示范,比說教更有力量
大多數孩子沉迷手機的真相,都是因為背后藏著一個“低頭族”的家長。
所以,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潤物無聲的示范和影響,往往更有力量。
在家里,我們可以設置“手機禁入區”,家庭成員之間要共同簽署這樣的約定。
并且,家長回到家后,在沒有特別工作的情況下,不要輕易玩手機。
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從家長身上汲取力量,改善玩手機的習慣。
05用運動、讀書代替多巴胺刺激
根據《自然》雜志研究表明:
運動時分泌的內啡肽,比刷手機獲得瞬時快感更持久,且能有效改善注意力缺陷的問題。
家長可以每天在飯后,帶著孩子一起出門運動。
比如說跳繩、慢跑、打羽毛球等。
當然,也可以在家里設計一個“讀書角”。
在晚飯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讀書,并分享自己的讀后感。
通過這些,不但能讓孩子有個健康的體魄,還能為孩子搭建更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
其實,孩子沉迷于手機,一定是我們家長在某些地方,出現了缺失。
而幫助孩子走出手機依賴,本質上是在重建更有溫度的家庭生態。
正如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的那樣:
專注力的敵人,從來不是某個物品,而是貧瘠的生活體驗。
當孩子的成長變得足夠豐盈,手機自然會回歸工具的本位。
請相信,也許上述的方法,并不能夠立竿見影,但每一份用心的陪伴,都在為孩子積攢掙脫虛擬桎梏的力量。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