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海軍91991部隊,珍藏有毛主席的一副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1953年2月19日至22日,毛主席乘長江艦隨船巡視,這是建國后毛主席第一次視察人民海軍,意義非凡。
2月21日,長江艦行至安徽安慶,在安慶碼頭停留了幾個小時,毛主席并沒有下艦。
但他站在甲板上,看著層樓疊榭的古城時,卻心生感慨,他想起了安慶市的一位故人。
他讓隨行人員找來當地的地委書記傅大章,問道:“陳獨秀同志家里還有什么人?生活過得怎么樣?”
傅大章如實回應:“陳獨秀還有個小兒子,叫陳松年,現在過的比較苦,在窯廠上班,他小女兒到了上學的年紀,家里開支不起,前不久還把北京的老房子賣了。”
圖 | 陳松年(左二)
北京的老房子,指的是陳獨秀在北京的舊居,也是當年《新青年》的編輯部所在!
毛主席感慨萬千,“陳獨秀后人生活有困難,你們當地政府可以適當照顧嘛!”
毛主席的故人,便是陳獨秀,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后因路線問題,曾被開除黨籍。
那毛主席和陳獨秀究竟有著怎樣的交情呢?
書香門第出身的革命家
安慶曾是安徽的省會,而安慶有座獨秀山。
陳獨秀,便出生于安慶,原名陳慶同,寫文章時取獨秀為筆名,后以陳獨秀而聞名。
圖 | 陳獨秀
陳獨秀自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九歲時就能出口成章,對許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見地。
1891年,清光緒年間,陳獨秀12歲,但此時的他,已經非常厭煩八股文,也不在乎科舉及第,他認為這些呆板又束縛,不是他想學的東西。
1897年,陳獨秀來到浙江求是學院求學,他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也意識到當時腐朽落后的舊中國,必須依靠思想上的解放,才能贏得新生。
1899年,因反清言論,陳獨秀被開除,躲避清政府通緝的同時,也在積極接受新知識,并嘗試創建報刊宣揚新理念。
1915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隨后的民國 ,軍閥混戰,民智不開。
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名《新青年》,箭桿胡同9號,便是陳獨秀的住所,也成為新青年的編輯部。
當時的雜志,多是消遣娛樂為主,《笑林雜談》《滑稽時報》諸如此類。
《新青年》以其態度鮮明、大膽犀利的言論,成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獲取精神食糧的主要來源,陳獨秀的獨特魅力,也一舉吸引了眾多有志青年,包括時年22歲的毛澤東。
毛澤東讀完陳獨秀的文章后,稱“古有譚嗣同,今有陳獨秀,其人魄力雄大”,如此高的評價,足見當時毛澤東對陳獨秀確實是仰慕有加。
之后毛澤東屢次投稿《新青年》,其斐然的文章,也成功引起了陳獨秀的注意。
圖 | 青年毛澤東
1916年,陳獨秀和毛澤東,在北京大學的圖書館內首次見面,當時陳獨秀已經是北京大學的文學教授,而毛澤東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圖書館管理員。
據毛澤東回憶,兩人在圖書館內的唔面的時間非常短,不外乎是圍繞《新青年》雜志對外界的影響。
雖然時間短,但見到陳獨秀,毛澤東依舊非常激動,回到家中他開心地和陳開慧說到,“陳先生見解獨到,敢作敢為,確是棟梁之才”。
18年后的毛澤東回想起這次唔面,依舊認為陳獨秀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圖 | 1920年輔成社成員合影,左四毛澤東
毛澤東和陳獨秀第二次見面,是在1920的一月,當年陳獨秀因五四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
被家人保釋后陳獨秀在家中臥病休養,毛澤東前去看望,在此之前,毛澤東也想方設法試圖營救陳獨秀。
毛澤東和陳獨秀第三次見面,是在1920的夏天,這次會面,陳獨秀和毛澤東談論起許多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知識。
陳獨秀振奮人心的言論感染了毛澤東,從這時起,毛澤東成為了一個堅決的革命者。
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然能回想起這改變他一生的談話,他曾對記者斯諾說過:
“陳獨秀堅信馬克思主義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也是我一生的轉折點之一。”
此次談話的最后,陳獨秀交給毛澤東一項任務,讓他回到湖南建立當地的馬克思主義小組。毛澤東深受陳獨秀的的器重和賞識,在1923年被提拔到中公中央工作,同年六月,陳獨秀被任命為中央局委員長,毛澤東為中央局秘書長。
兩人開始一同共事,有了更為頻繁的接觸,但也因此出現了政見分歧。
陳獨秀一向輕視農民的作用,陳獨秀認為,“農民居處散漫,勢力不易集中,文化生活欲望簡單易于趨向保守”,難以成為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毛主席則認為,農民是革命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并主張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農村包圍城市。
1927年兩人的思想沖突到達鼎峰,毛澤東對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主義”表示隱隱的擔心,但此時,毛澤東僅是候補執行委員,根本沒有話語權。
同年七月,第一次國民革命失敗,陳獨秀面對挫折,甚至主張把武裝政權交出去。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槍交出去。為什么交槍?因為我們總共也沒有幾條槍。武漢政府汪精衛,是同情共產黨、同情革命的。交了槍,蔣介石就沒有借口,汪精衛就會傾力相助······”
陳獨秀對待革命前途,一片悲觀!
毛主席并不認同陳獨秀的觀點:
“一條槍都不能交!交了槍,我們共產黨人的命運,就會像李大釗先生一樣。汪精衛政府靠得住不咯?靠不住!現在我們交槍,就是死路一條,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毛主席想到曾與陳獨秀暢談共產主義,如今卻針鋒相對,但沒辦法,只有這一條路走得通!
“武裝斗爭!”毛主席說出了他對未來革命的見解。
此后兩人因意見分歧,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毛主席在秋收起義失敗后,轉去了井岡山;
陳獨秀則在上海隱居起來,組織托派組織。
和曾經的精神導師漸行漸遠,毛主席內心也是非常的遺憾!
陳松年的血淚成長史
陳獨秀有三任妻子,陳松年是他和原配發妻高曉嵐的第三子,此外長子陳延年、次子陳喬年、長女陳玉瑩。
圖 | 陳獨秀原配高曉嵐
陳松年沒像兩位哥哥一樣走上慘烈的革命道路,但他的一生依舊是一部時代血淚史。
陳獨秀和發妻高曉嵐感情破裂后,四個孩子都隨母親在安慶生活,直到1916年,陳延年和陳喬年被陳獨秀接到上海上大學。
陳獨秀對兩個兒子十分嚴厲,兄弟兩人睡在亞東圖書館發行部的地板上,經常以大餅和涼水充饑,面容憔悴。
1922年,陳延年和陳喬年經黨中央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留學回國后,父子三人都在中央委員會工作。
兩個兒子都相繼投身于革命事業,高曉嵐內心十分不安,革命的風險她自然知曉,因此她不希望三子陳松年也走上同樣的道路。
在母親的堅持下,陳松年不曾像兩位哥哥一般前往外地求學,而是在當地的安徽大學就讀,一生都陪伴于母親高曉嵐左右。
陳松年17歲時,上海傳來噩耗,長兄陳延年在上海龍華刑場站被儈子手處死,年僅29歲。
圖 | 陳延年
突聞消息的高曉嵐悲傷過度,暈厥倒地,隨后陳松年和長姐陳玉瑩動身去上海處理后事。但無良的國民黨政府根本不讓收尸,甚至不讓陳松年目睹遺體,陳松年無奈,只能在刑場附近燒上幾柱香,兄妹二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命運弄人,一年后二子陳喬年也在同樣的地方飲彈倒下,年僅26歲。
飽經嚴刑折磨的少年至死不屈,高喊“共產黨人何罪之有?”
陳松年和陳玉瑩聽聞噩耗,又前往上海處理后事,但國民黨依舊不肯讓他們收尸,甚至還故意向二人描繪是如何折磨陳喬年的。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陳玉瑩內心十分痛苦,終不堪重負,精神失常,一場大病后臥床不起,沒過多久也去世了,年僅28歲。
兒女相繼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做母親的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1930年,高曉嵐病逝于安慶市,本來熱鬧的一家人,就只剩下陳松年一人。
1933年,陳獨秀在上海被捕,隨后押送南京監獄,被判處13年監禁。
陳松年很怕,怕再一次失去親人,他只身前往南京,無論如何,要再見父親一面。
這是他第一次去獄里探監,也是他成年后第一次和父親見面。
漆黑的牢獄中,陳松年緊張到手腳冰涼,隨后陳獨秀被人押過來,他看著父親面容憔悴、臉色蠟黃,蓬頭垢面,想必在牢里也是吃了不少苦頭,不禁黯然眼淚。
陳獨秀不怒自威的說道:“沒出息,男子漢大丈夫,哭什么?”
陳獨秀努力維持著父親的尊嚴,也希望唯一在世的兒子,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此后,只要有閑余時間,陳松年便會來探望父親。
晚年陳獨秀,自強不息
1937年后,日本侵華,陳獨秀被釋放。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攻占安慶,燒傷搶掠,無惡不作,迫于無奈,陳松年只能帶著妻子和孩子前往武漢避難。
同年8月,陳獨秀和妻子潘蘭珍、兒子陳松年一家,前往四川江津生活,陳獨秀的晚年,陳松年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圖 | 陳獨秀
陳松年夫妻兩人的工資微薄,卻要養活一家老小,陳獨秀感到有些愧疚,只要有時間,便奮筆疾書,繼續創作《小學識字教本》,此時的他,依然希望能為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盡一份力。
1939年,蔣介石邀請陳獨秀到國民黨任職,被陳獨秀一口回絕!得知陳獨秀生活清貧,蔣介石、戴笠、陳立年等人,紛紛匯款接濟,陳獨秀一文未收,全數退回,盡管此時的他,為了貼補家用,剛剛當掉了一件在日本購買的大衣。
遠在美國的胡適,聽說陳獨秀的情況后,來信表示:可到美國寫自傳,憑陳獨秀的經歷,一定大火,能賺取不少稿費。
圖 | 陳獨秀和胡適
陳獨秀不屑,回信拒絕:“美國我是不去的!現在國難當頭,我應盡自己微薄之力,與大家同甘共苦。”
1942年5月12日,陳獨秀高血壓復發,然而家中拮據,沒太多錢看病,只能草草喝中藥偏方緩解,卻不慎中毒,陳獨秀抱病之下,寫下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被壓迫民族之前途》
15天后不治身亡,年僅63歲。
陳松年忍痛處理后事,根據陳獨秀遺囑,將父親遺體運回安慶市和母親合葬。
在運回安慶時,陳松年擔心國民黨會加以阻攔,于是在棺木上寫著陳獨秀的原名——“陳乾生”。
毛主席:他是有功勞的
解放前,陳松年做過許多工作,包括會計、教師,最后回到安慶一家磚場當工人。
陳松年和妻子竇珩光孕育一男三女,雖然夫妻倆早出晚歸,但依然入不敷出。
圖 | 陳松年妻子(竇珩光)與子女
看到父母如此辛苦,兩個女兒都提出輟學打工的想法,但被陳松年和妻子一口否決。
陳松年想要孩子們都考上大學,保全書香門第的家風,竇珩光更是放言,“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上大學!”
竇珩光也是言出必行,此后她每天白天去磚廠抬土,晚上在家中糊火柴盒,長此以往,竟也病倒了,不久后病逝。
陳松年獨自一人養活四個孩子,家里更顯拮據,迫不得已,只能賣了陳獨秀留給他的房子——箭桿胡同9號。
直到1953年,毛主席與傅大章談話后,陳松年的生活才得到大力改善。
圖 | 毛主席視察
在長江艦上,得知陳松年賣了北京房子,毛主席一時感到挺意外,“陳松年賣的房子是陳獨秀的故居嗎?當年辦雜志的地方?”
得到確定答復后,毛主席有點傷懷,“沒必要賣房子的,有困難政府可以幫助的!”
傅大章解釋道:“當初并不知道他要賣房子,也是最近才知曉,再說了,陳獨秀在歷史上也是犯過錯誤的。”
毛主席聽罷,不太認同,“從歷史來看,陳獨秀永遠是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上,他是有功勞的!”
最后毛主席說道,“陳獨秀功大于過,對于他的家庭,應該以烈士后代加以照顧”。
此后,當地政府給陳松年頒發了“家屬烈士證”,并且每月發放補助金30元,文革期間,陳松年也得以躲過父輩的牽連,1976年,四人幫的被打倒,66歲的陳松年,彎著腰,拄著拐杖,獨自走了10多公里,來到陳獨秀的墓碑處,靜坐了半天,將這些年的一切,告訴了父親的在天之靈。
沒有訴苦、沒有抱怨,僅是平淡的講述過往的一切……
終究,一切也會平淡而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