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妻子在家帶著孩子還要忙活家務時,老公已經連續加班了一周,打電話都找不著人;
當妻子在家長群里秒回老師信息時,老公的手機屏幕正亮著游戲戰績;
當妻子為協調雙方父母贍養問題失眠時,老公在旁邊鼾聲如雷早就進入了夢鄉……
這些生活片段像被按下了單曲循環,讓無數女性在婚姻里活成了孤勇者。男人似乎天然掌握著"選擇性隱身"的魔法——該出現時永遠缺席,想消失時瞬間透明。這種集體默契背后,讓人不禁產生疑問:為什么一段婚姻關系里,大部分男人總是能完美隱身?
婚姻本由男女兩人構成,單由一人根本構不成婚姻關系,可男性的身影往往顯得模糊而缺乏存在感。
這一方面是集體意識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催眠效應,一方面男女雙方在身份認同后的攜手共謀。
1
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催眠效應
有關集體意識所塑造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既有明文規定的顯性形式,也有潛移默化中逐漸滲透的隱性形態。
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很好理解,也很容易防范。無非就是無非是對男女角色及其職責的明確劃分,大家約定俗成男人怎么樣,女人怎么樣,男人應該干什么,女人應該干什么。
婚姻本質是一種資源的合作,男女雙方通過各自的資源、能力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繁衍生息。
在古代社會,由于女性地位的低下,她們的資源更多局限于生育領域,無法在外打拼闖蕩,因此被教導要在家相夫教子。
古語有云:“男人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于女性,則更多地是“女主內”的期待。
男人被從小催眠要在外建功立業,來托舉整個家庭。也就是說,男人對于家庭、婚姻的貢獻,是通過“在外”的征伐帶來的。而女人對家庭的貢獻,是通過“在內”具體的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帶來的。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擁有了更多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
但許多人的古老觀念并未隨之改變,對男女分工依然持有刻板印象。
這導致許多男性在婚姻中更傾向于追求事業上的成就,而對日常的家務和子女教育參與度較低;而女性則主動承擔起了更多的家務勞動和育兒責任。
這種顯性的教育和催眠如今已較容易被識別和反抗,但那些潛在的催眠卻更加值得警惕。
01
家務勞動的價值被漠視和貶低
長期以來,家庭勞作都被認為是沒有價值或者價值極低的,這讓許多男性“不屑于”從事家務勞作。
太多人聽過當夫妻爭論誰對家庭的貢獻更大時,男性往往會用“你不就做個飯嗎?”“生孩子帶孩子有什么累的,每個女的都要生”等話語來回應。
而許多女性在面對這樣的指責時,往往會感到理虧,無法有效反駁。
因為男女都認同了家務勞動就是沒有價值的,從未去量化一天內要做的家務到底有多少,值多少價值,更不用提一些看不見的隱形家務。
劍橋大學追蹤20萬對夫妻的《家庭勞動經濟學報告》顯示:收入占家庭總收入60%以上的男性,其家務參與量比收入相當的女性少47%。
不僅男人看不見家務的價值,女人也看不見。
她們或許覺得在外工作一個月賺五千塊工資會讓自己很有底氣,但如果只是保持家里干凈整潔、孩子有飯吃有衣穿,就算不上什么有價值的勞動了。
很多人認為家務太簡單了,人人都能做,尤其男人對家務的蔑視,認為“沒有男子氣概”,把飯做得再好吃,只要沒上班賺錢養家,就是個失敗的男人。
但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家務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家務的經濟價值也逐漸得到了體現。
02
整個社會對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印象
社會對于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印象催眠很多時候,并不是通過赤裸裸的語言表達出“女人就是要帶孩子做家務”,而是通過一些非語言類的行動來傳遞。
比如育兒假主要分給女性,男性的育兒假是極少的,這無形中就認定了,帶孩子的主力一定是女性。
輿論、媒體的導向也起著深遠的影響。
在影視劇、小說戲劇等作品中,女性在家相夫教子、輔佐男性的場景比比皆是;而男性在家輔佐女性的作品卻極為罕見。
一些家務工具的廣告,如廚具、清潔用品、家務用具也往往將受眾天然認定為女性。
比如去年某洗衣液在母親節推出的廣告,廣告語是“母親節送洗衣液給媽媽,讓媽媽更輕松”,這引發了許多女性的反抗——為什么媽媽過節還是要送做家務的工具?為什么不能讓爸爸也參與進來?
還有一些社會評價也加劇了這種刻板印象。
當一個女性工作能力很強、事業成就很高時,總有人質疑她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但如果一個男性事業有成,則幾乎不會遇到這樣的質疑。
而如果一個男性賺錢能力一般但家務做得極好,也很可能會受到外人的鄙視和嘲笑,甚至被貼上“軟飯男”的標簽。這使得男性對婚姻中的家庭瑣事避之唯恐不及。
因此,即便當女人減少了家務投入,丈夫并不會補位,而是啟動責任外包程序,求助自己的父母,或者雇傭保姆。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一個女性即便為家庭付出了70%的心力,只要孩子生了病或者出現什么遺漏,大家首先會質疑媽媽沒做好,可只要一個男人為家庭承擔了30%的工作,他就會得到一個“好老公”、“好爸爸”的稱號。
2
男女認同身份角色后達成的共謀
第一種共謀是男女都會完成既定好的角色。
當男女都認同了集體意識的催眠,達成了角色認同,就會主動“站在”男女的位置上,扮演好妻子或好丈夫的角色。
具體來說,就是妻子會熱衷于做家務,或者主動承擔超額的家務任務,并在家務的完成中獲得了價值感。
在社交網站上,經常有女性自豪地展示自己做的美味的飯菜、打掃得一塵不染的地面、灶臺、孩子的成績單等,而男性則熱衷于展示自己的手表、車子、房子等能體現財力、社會價值的部分。
女人會用超額的母職來證明自身價值,同時攻擊那些沒有照顧好家庭的女性,男人則順勢逃避責任,反正家務做的不好,也不會影響他們的人生評價。
同時,男人會通過故意搞砸家務來轉嫁責任。
比如很多女性會吐槽,自己的老公晾個衣服,袖子都不知道拿出來晾。洗個碗只會單純洗碗,灶臺從來不擦。
她們的吐槽里,一部分有著對男人的嫌棄,一部分則是有著自身道德、能力上微妙的優越感。同時她們可能借此機會指責、鄙視男人,完成對自己的價值認可。
男人越是家務做的差,越是被女人罵,越是被女人罵,男人就越不想做,女人也對男人愈發失望,發現讓他們做點事,帶來的麻煩還不如自己做了,于是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委屈把活干了。這就是網上流行的“冷臉洗內褲”現象的具象化表現。
第二種共謀,則是家庭事務的權力之爭。
男人在婚姻里隱身,對女人也是有好處的。
許多女性通過家務,獲得家庭的權力掌控,這種權力的幻覺讓女人上癮。
比如送多少禮金給親戚,今天晚飯吃什么,孩子上哪所學?!斉俗龀鰶Q策,男人說都行,看起來是男人隱身了,女人卻得到了決策、拍板的快感。
男人隱身,換個角度來表達,也相當于:男人沒有話語權,沒有參與感,而女人全權掌控了家里的話語權。
但如果仔細分析和觀察,女人才能發現,這種決策非常高頻,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并不少,實在是費力不討好的買賣。
女人有能力去做家庭的決策,其實就有相應的能力去職場上決策。但家庭的決策并沒有那么高的價值,因此并不是真正的權力。
孩子歸誰姓,房子買哪套,誰要放棄工作留在家帶孩子……這些才是真正家庭核心權力,可很多女性因為賺錢不夠多,卻放棄了這些核心權力的爭取。
太多女人靠著做家務那點小權的迷幻藥,沉浸在家務的樂此不疲中。男人則放下這些小小的權力,美美地躲清凈。
很多男人看起來似乎在婚姻里是沒有話語權的,隱形的,可是他在關鍵時候,在爭取大權的時候從來不會缺席。
那么,如果你的婚姻中男人總是隱身,你要如何打破這種局面?
首先,女人要放下對性別敘事的認同,回歸本心。
你的性別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活出自我的前提是辨認出自我。
如果放下外界對女人的定義、要求,去問問自己,你到底真正喜歡的是什么,享受的是什么,向往的是什么。
如果你就是喜歡研究做菜、打掃衛生,在這些活動里,你可以產生心流,得到寧靜,內心會舒服療愈,你大可以繼續做這些事。
可如果你并不喜歡這些,那就去做能滋養你的,讓你享受的事。
就像《出走的決心》中的人物原型,她發現自己想要去看看外面的天地,就自駕游去游歷山河一樣,她最終闖出了一片天,也獲得了豐盛的財務回報。
當你堅定地走向你想走的方向,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其次,把家庭事務量化,與伴侶認真商討。
如前文所述,男人逃避家務,是因為他們輕視家務,認為家務很輕松,并且沒有價值。
那么你可以和伴侶把每天,每周,每個月必須要做的家務全部羅列出來,尤其是那些隱形家務,比如倒垃圾、清理馬桶、輔導孩子作業、接送孩子上學、打點人際關系等事項,然后計算每件事的時間和投入。
再根據夫妻二人的上班時間,對家務進行全新分配。
如果對方無法配合你完成部分家務,也可以根據市場價,讓對方給予經濟補償,聘請專業人士把家務外包。
你會發現,男人也許會支持你,會開始承擔家庭事務,就算他沒有承擔,你也要爭取尋找外部資源的支持,讓自己從不喜歡的家庭瑣事中抽身。
如果他真的愛你,他會愿意配合,如果他完全不肯配合,你則需要考慮這段婚姻是否有延續的必要了。
最后,看清楚家庭事務中的權力幻象,抓大放小,爭取真正的權力。
就像綜藝《再見愛人》中,麥琳做了多年家庭主婦,總認為家里離不開自己,一定要掌控一切,把自己消耗得身心俱疲,卻發現所謂的權力不過是鏡花水月,所謂的執掌財政大權,不過是個出納,真正花錢的時候,自己反而要苛待自己,省著錢給家人花。
而當她開始做直播,追求事業,放下家庭內部的權力之爭,她變得活力滿滿,煥然一新。
你想要對方多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就必然要讓渡許多權力,放下對事事的掌控欲,如此,才能讓對方回歸到家庭序位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婚姻從來不該是單機游戲,當女性停止扮演全能NPC,男性自然要走出觀眾席。
好的關系就像雙人皮劃艇,你可以暫時掌舵,但永遠要留一只槳給對方。
當我們不再用"為母則剛"自我感動,不用"男主外"給缺席開脫,那些隱形的丈夫才會顯形——畢竟,真正的親密從不是誰為誰負重前行,而是我們一起放下陳舊的劇本,在柴米油鹽中書寫新的《致橡樹》。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