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佳作如云,這些都是前人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品讀和回味。
我們讀詩要博覽,不能光讀課本上耳熟能詳的那幾首,不利于吸收中國傳統詩詞文化。
本文分享3首精彩七律,這3首詩水平極高,完全有入選教科書的實力。
不信?讀完本文便知。
第1首唐朝沈佺期的《獨不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的七律,通過描繪一位思婦對征人的懷念,烘托了離愁別恨,是史上第一首知名七律。
首聯“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寫女主人公的閨房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飾,頂梁也用玳瑁殼裝點起來,顯得十分華麗溫馨,連海燕也飛到梁上來安棲了,可見主人公優越的生活環境。
時間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涼了,窗外頻頻傳來撩人心緒的搗衣聲和秋風催落葉的聲音。看到此情此景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他遠戍遼陽,一去就是十多了年!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遠在邊關的夫婿音訊斷絕,他現在處境究竟怎樣?這位長安城南的思婦在這秋夜空閨之中,懷遠盼歸,愁腸已斷,詞句間彌漫著無盡的孤獨、寂寞以及揪心與焦慮。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以景代情,寒砧陣陣,落葉蕭蕭,她苦苦地思念著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讓女主人公如何睡得著呢?
更可恨的是那一輪明月,一點兒不了解女主人公愁苦的心緒,透過窗紗竟把那紫黃色的幃帳照個雪亮。以月點愁,見月思人,愁上添愁。
本詩構思新巧,情景交融,境界廣遠,多角度地刻畫了一個在深秋月夜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的少婦形象,讀來令人深思。
第2首唐朝祖詠的《望薊門》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代的范陽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率十六州,為東北邊防重鎮。當時此地面臨契丹族的威脅,這首詩就是作者宦游范陽時所作。
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游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
“燕臺一望客心驚”,一個“驚”字。道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為何而驚?是因為“笳鼓喧喧漢將管”,體現出軍營中號令的嚴肅。
領聯更進一步,寫這箱鼓之聲,是在嚴冬初曉之時發出的。冬季本甚寒,連綿千萬里的雪折射出的光更是寒氣逼人。
向高處望,則見朦朧曙色中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飄揚,這種肅穆景象,暗寫漢將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
頸聯筆鋒一轉,寫的是雖然所處條件如此艱苦,但邊防軍隊卻士氣昂揚。笳鼓喧喧已顯出軍威赫赫,何況烽火燃處,竟與胡月相接,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成一片,在這樣有力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不驚”。
尾聯寫“望”后之感,詩人用班超和終軍的典故一反起句的“客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此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藝術感染力極強,是一首值得入選教科書的佳作。
第3首唐朝劉長卿的《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這首詩也是一首很精彩的七律,有入選教科書的實力。
此詩作于劉長卿遭貶謫居長沙期間,當時正值深秋,詩人只身來到長沙賈誼故居。他觸景生情,想到兩人相似的遭遇,不禁傷今懷古,感慨萬千,寫此詩抒懷。
詩中通過對漢代賈誼不幸遭遇的憑吊和痛惜,抒發作者被貶的悲憤和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
全詩情景交融,意境悲涼,真摯感人,是一首富有詩意、令人回味的七律佳作。
朋友們,本文分享的這3首七律水平如何?有沒有入選教科書的實力?歡迎分享高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