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尼日爾軍政府突然對中國企業做出極其惡劣的行為:3名中企高管被要求在48小時內離開尼日爾,中資銀行賬戶被凍結,煉油廠被強行接管,甚至有一家中資酒店的執照都被直接吊銷!
更讓人覺得離譜的是,尼日爾政府還單方面撕毀了和中國企業簽訂的4億美元原油銷售協議,而且還開出了一張高達800億美元的巨額罰單--這個金額,比尼日爾全年GDP的兩倍還要多!
問題來了:尼日爾為什么突然對中國態度大變?這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尼日爾政變:一場所謂“反殖民”的事件
2023年7月26日,尼日爾總統衛隊發動政變,推翻了親近西方的巴祖姆政府,成立了軍政府。新政府一上臺就喊出“反殖民”的口號,直接把法國駐軍趕出尼日爾,還切斷了和法國的鈾礦合作(要知道,尼日爾的鈾礦為法國73%的核電站提供燃料)。
但問題是,把法國趕走之后,尼日爾的經濟狀況變得很差:GDP增速從4.2%一下子降到 -1.5% ,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于是,軍政府開始把主意打到中國身上——這個在尼日爾投資了上百億美元的大投資方。
中企在尼日爾:從被當作救星到被當成替罪的
中國在尼日爾的投資規模很大。中石油等企業幫助尼日爾把原油日產量從2萬桶提高到5萬桶,還建造了現代化的煉油廠,以及一條長達2000公里的跨境輸油管道,能直接把石油從尼日爾輸送到貝寧的港口。
但尼日爾軍政府卻覺得:“你們掙太多錢了!”
2024年,尼日爾政府以“財政危機”為借口,向中企借了4億美元,承諾一年后歸還。結果呢?到期了不僅不還錢,還反過來要求中企再借更多的錢!當中企拒絕后,尼日爾政府馬上變了臉,加征1.3億美元稅款,甚至強行接管了中企的煉油廠。
尼日爾的“官方理由”:中企真的欺負人嗎?
尼日爾政府給中企安上了幾個不好的說法:
1. 薪資不平等:外籍員工的工資是本地員工的6倍,而且不給本地人升職的機會。
2. 資源分配不公平:中企沒有讓尼日爾老百姓從石油開采中得到好處。
3. 稅務問題:中資酒店存在“不公平對待行為”和稅務方面的違規。
但這些理由,真的合理嗎?
要知道,中企在尼日爾的投資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還幫助尼日爾建設了基礎設施。尼日爾政府這么做,更像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把中企當作“替罪羊”。
尼日爾在搞地緣政治那一套
尼日爾軍政府上臺后,一邊喊著“反殖民”,一邊又玩起“平衡外交”的手段:趕走法國和美國,轉身就和俄羅斯合作,甚至請來了俄羅斯的瓦格納雇傭軍來維護政權。
但俄羅斯自己還在打仗,根本沒辦法幫尼日爾發展經濟。于是,尼日爾政府只能自己想辦法;而中企,就成了他們眼中可以獲取錢財的對象。
尼日爾民眾:支持政府,可日子卻更不好過了
尼日爾老百姓一開始是支持軍政府“反殖民”做法的,甚至有人到街上去揮舞俄羅斯國旗。但很快,他們就發現情況不對:煉油廠被接管后,產能直接下降了70%,燃油嚴重短缺,黑市油價一下子漲了300%!
老百姓的日子,反倒變得更艱難了。
中國該怎么做?
面對尼日爾的突然變臉,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表明態度,要求尼日爾保障中方人員的安全。但中企遭受的損失已經無法避免:4億美元的協議作廢了,幾十億美元的投資也沒了。
更讓人擔憂的是,尼日爾的行為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非洲其他國家,像剛果金、贊比亞,也開始對外資企業加征很高的稅,甚至強行減少外資股權。
結語
尼日爾這件事情,本質上就是一場“地緣政治加上經濟危機”的復雜情況。軍政府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轉移國內的矛盾,直接把中企當成了“替罪羊”。但這么做的后果,很可能是損害自身利益——外資都走了,經濟崩潰,老百姓的日子只會變得更糟糕。
對中國來說,這次事件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在海外進行投資,光有錢是不行的,還得有周全的策略。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均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各位看官謹慎觀看、評論,理性看待,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請勿惡意舉報。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