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開始在華爭搶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1898年3月,英國政府指示駐華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設法強租威海衛。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威海衛租借成功,便成為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但卻陷入陸防空虛的境地,當時,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部隊被攤薄,到了無兵可調的地步,遂決定照搬在印度的經驗,招募威海本地人,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
1898年11月,英國陸軍部先從香港和上海招募譯員、號手等專業軍士,然后開始在威海衛正式組建英軍中國團(Chinese Regiment),即中國人所謂的“華勇營”。因中國人有好男不當兵的傳統,招募艱難。英國人隨即發動“高餉”攻勢,將招募對象由當地農民轉向了清軍的退役官兵,成效立時凸顯。這些退役軍人比農民善戰,體能和紀律性亦更強,且無家庭牽累,隨時能為金錢賣命。
到 1900年5月,“華勇營”人數已達六百多,兵士年齡均在二十三至二十五歲之間。該部隊編制齊全,設置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以及樂隊、譯員、衛生隊。該團由包耳上校(Colonel Bower)任團長,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正規軍中調任,全團配置精良裝備,清一色的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西姆機槍,這在當時的西方正規軍中,亦未能成建制裝備。
“華勇營”成立后,歷經鏖戰,為英國立功,部隊也不斷壯大。至1901年庚子事件結束后,全團已擴展至12個連,共1200人。 華勇營成軍后,最早的軍事行動便是鎮圧威海衛當地的抗英斗爭。義和團運動爆發后,“華勇營”被正式納入英軍建制,并換上了英國陸軍軍裝。1900年6月22日,“華勇營”192名士兵和10名軍官乘坐英艦“奧蘭多” 號,于凌晨五時抵達天津大沽口。此前一天,以印度兵為主的香港皇家炮兵和以“華勇”及印度普什圖兵為主的香港團已到達,共有382人。可見,八國聯軍中的英軍,因兵力捉襟見肘,出動的都是殖民地部隊。其中,威海衛“華勇營”、香港團中的“華勇”和新加坡團中的“華勇”們,更是構成了英軍的重要力量。
因為在天津戰役中的“勇敢善戰”,英國陸軍部特別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了軍徽,鑲嵌在帽子和衣領上;并在威海衛衛樹立了一塊刻有二十三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一九○二年又挑選了十二名官兵到英國參加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愛德華七世向華勇營官兵頒發了勛章,以表彰他們在平定義和團戰爭中的犧牲,這是英國歷史上最早為中國人頒發的軍事勛章。
一九○二年,英日締結同盟條約,英國得以將軍事力量更集中于西方,加上不少議員對威海衛衛華勇營年耗鉅資不滿,在經過激烈辯論后,決定予以裁撤。華勇營的解散,并非如中國大陸一些歷史研究者所言是由于逃兵嚴重,而是出于遠東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英國殖民戰略的調整。
一九○六年六月,華勇營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其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始,被通稱為“山東漢”。
庚子年華勇營陣亡官兵紀念碑
新兵訓練
新兵訓練
新兵訓練
新兵訓練
華勇營士兵照片
華勇營士兵照片
華勇營士兵照片
華勇營士兵照片
英國租借威海衛前,駐扎此地的清兵照(1889年)
跟隨八國聯軍到天津的華勇營,軍裝有所不同
中國軍團士兵練習使用重機槍
中國軍團翻譯
中國軍團英籍指揮官
駱克哈特為軍團士兵頒發勛章
中國軍團警衛人員
華勇營士兵
華勇營士兵
威海衛英軍華勇營士兵(下蹲者)與兩名日本士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