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方加大對也門地區攻勢時,有消息曝出,特朗普突然向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出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件,要求對方兩個月內必須達成新核協議,否則將面臨“嚴重后果”。此事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的“極限施壓”政策并不新鮮。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并加碼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試圖迫使伊朗讓步。
當時,美國開出的談判條件苛刻,伊朗直接拒絕。如今,特朗普再次設定明確時間表,這種施壓手法與當年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這次美國并未強調多邊合作,而是單獨給伊朗下“最后通牒”,在國際社會塑造出一種“美國主導解決問題”的姿態。
伊朗的反應值得關注。哈梅內伊迅速回擊,指責美國的提議是“欺騙”,而伊朗外交部則較為謹慎,表示需要“全面評估”后再回應。
這種內部反應分化,意味著伊朗并非完全排除談判可能,而是在權衡應對方式。
伊朗有三種選擇:第一,直接拒絕,保持強硬立場,但這可能導致美國升級制裁,甚至采取軍事威懾;第二,拖延戰術,在兩個月內不作實質性回應,以測試特朗普的底線;第三,私下與美方接觸,爭取修改談判條件,使協議更符合伊朗利益。
歷史上,美國曾多次使用類似手段。例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布什政府向薩達姆政權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否則將發動軍事打擊。
薩達姆選擇對抗,最終導致政權倒臺。相比之下,2015年的伊核談判,雖然美伊矛盾嚴重,但最終依靠長期磋商達成協議。
這說明,面對美國的“最后通牒”,如何應對不僅決定一國的短期命運,也關乎長期戰略布局。
而特朗普的兩個月期限,既是極限施壓的手法,也是對伊朗的一次試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