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一個庫爾勒人,經過218國道或者烏若高速到達若羌縣,然后再經過315國道或者西和高速,689公里到達且末縣后,看滿大街都是新M的車牌都還會震驚,這里是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地方嗎?
是的,這就是且末,全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
漢為且末國地,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且末情況帶回內地。從此,且末與內地的聯系不斷加強。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因避戰亂,鄯善王率4000余戶西奔且末。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朝在且末設郡,統肅寧、伏戎二縣,并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玄奘自印度取經回國經且末,并在《大唐西域記》中對且末有記載。唐上元三年(676年),且末郡改為“播仙鎮”,屬隴右道沙州。
唐貞元年間至大中四年(785-850年),吐藩占據且末。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87年),稱“者里輝”。元朝從內地遷1000余人與元軍新附軍雜居,在且末屯田。
明代稱“扯力昌”。清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后稱“卡墻”,并再次設稽查所,設且末縣治。
民國三年改為且末二等縣,歸阿克蘇管轄。
新中國成立后,屬焉耆專區。
1954年,屬庫爾勒專區。
1960年至今,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很多人都知道天下美玉出和田,和田玉也讓和田成為一個金玉之邦,但是其實和田河上游并未發現大型的玉礦,反而是且末縣,才是低調的玉石老大哥。
且末縣是“玉石之路”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和闐玉山料的主產地,年產玉石山料100噸。且末山料玉塊大,質地溫潤細膩,享譽國內外。
如戚家坑是清末民初時天津人戚春甫、戚光濤兄弟在且末地區開采軟玉時所建的礦坑,因產出的玉料色白、質潤而聞名。
又如同樣位處且末的楊家坑,所采玉料有栗子色外皮,內部色白質潤。
再如且末山上的卡羌坑,更以所采玉料的白口、青口、黃口之分,質堅性勻,并常帶有鹽粒閃星而讓人愛不釋手。
且末縣車爾臣河上游的塔特勒克蘇玉礦是最大的山玉礦之一。
除籽料外,市場上大部分的和田玉都出自且末。且末玉主要有:糖羊脂白玉、糖玉、羊脂白玉、白玉、 青玉、青白玉 、黃玉 ,也有少量品質很好的戈壁玉。且末產的和田玉山料占到整個新疆和田玉總產量的70%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