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如鋼鐵堡壘般安全穩定的城市,正在成為被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區域。那么,當極端天氣降臨時,城市該怎么應對呢?
氣候變化沖擊城市安全
2021年,北半球各城市都經歷了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事件。
5—6月的春夏之交,熱穹頂效應(大量熱空氣在這片地區上空被高氣壓向下推,從而產生的高溫現象)籠罩在北美上空,一些地區最高氣溫逼近破紀錄的50攝氏度,約5000萬居民面臨高溫炙烤。對于城市區域的居民來說,電力系統崩潰伴隨著歷史高溫讓生活更加艱難。在缺少有效的降溫措施下,中暑可能引發的嚴重疾病甚至會導致死亡,成為嚴重威脅居民健康的“殺手”。
熱穹頂效應原理(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7月,洪澇災害成為全球各國城市基礎設施系統面臨的問題。席卷西歐多地的洪水、泥石流災害,導致數百人遇難,上千名居民失蹤。洪水不僅沖垮了無數房屋、街道,也導致電力系統和飲用水供給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
2021 年 7 月,德國南部威斯特法倫地區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而在600多毫米的超級暴雨落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之前,鄭州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從未預想過這樣極端的暴雨災害,會降落在這座地處中原地帶的城市。
這樣的災害結果顯然是當前的氣候模型難以推導出的極端情境。
城市緣何成為風暴中心?
其實,快速城市化進程推高了城市區域內能源消費強度和污染物排放密度。用鋼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道路、建筑等基礎設施,高密度的交通,不斷增加的能源消費,讓城市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由于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更加顯著,進而導致高溫熱浪和極端降水等事件,在城市中心區域的發生頻次和強度變化與城市外圍相比更加顯著。
城市熱島效應: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在過去的60年里,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中國主要城市集群氣候變化導致災害風險等級顯著上升。一方面,高溫熱浪和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次和強度在這3個區域都在顯著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建設導致的不透水面積增加,城市排水管網密度下降,老齡人口等脆弱人群占比升高等,都讓城市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快速上升。
城市該如何應對氣候危機?
一方面,如果城市發展能夠全面轉向低碳、綠色、清潔的路徑,也許可以盡快遏制全球溫升的勢頭,讓氣候變化避免走向更差情境。
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的城市有機會邁向一個更加智能和安全的未來。災害事件預警預報逐漸成熟,城市基礎設施面對災害的靈活性和韌性得到有效提升。災害來臨時人員物資的應急響應也會在一次次災害的大考下不斷完善。
責任編輯 | 劉君言 岳煥琦
運營編輯 | 岳煥琦
質量審核 | 業蕾
?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
現訂購2025年
優惠訂閱288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